近年來,浙江省臺州市致力于提升工業廢水處理能力,解決企業污水處理難題,實施重點行業、小微企業分類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重點行業系統治
臨海醫化園區“大量廢水偷排滲漏,地下水污染嚴重”“杜下浦河水質污染嚴重,多個指標超劣Ⅴ類”兩項問題曝光后,臺州市全面開展了全市醫化園區環境整治。
一是突出問題整治。按照“關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園一批、規范提升一批”的原則,對不達標的企業限期整改或依法停產,對不具備整改條件和逾期整改不到位的予以關閉。堅持“三維治水”(地上、地表、地下聯治),實行重污染置換、中污染防控、輕污染跟蹤(政府抽查、企業自測)的分區防治措施。截至今年一季度,臨海市杜下浦河地表水水質高錳酸鹽指數、總磷、氨氮平均濃度較整治前分別下降56.3%、37.6%、83.6%;臨海醫化園區地下水水質高錳酸鹽指數、總磷、氨氮平均濃度較整治前分別下降38.5%、51.6%和74.8%。
二是優化產業結構。立足臺州醫藥產業布局現狀,調整優化現有醫化園區發展定位、嚴格項目準入、淘汰落后產能,謀劃打造新的綠色醫藥集聚大平臺。
三是提升裝備設施。推動軟硬件聯改,硬件做加法,推動生產裝備改造升級,生產車間更新換代,完成廠區雨污、清污分流改造,全面清理地下管線和地下收集池,建成園區公共管廊,污水架空輸送至污水廠,實現污染全過程可視可控。軟件做乘法,實施“一報一碼一機制”,倒逼企業加速產業升級。一報是“一月一專報”,一碼是應用“三色企業環保碼”,對企業分類管理,一機制是建立問題發現、整改的閉環管理機制。
四是提高監管能力。全面推廣建設廢水處理設施過程監控系統、土壤(地下水)在線監測預警系統、雨水排放口在線監測、河道水質自動監測等一系列智慧環保監管平臺,構建全方位的監測監控體系,實現從“人防”到“智控”的轉變,提高監管效能。
五是讓環境保護理念入腦入心。臺州市生態環境局組織召開全市醫化行業(園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培訓會。仙居縣舉辦“醫化園區環境保護大講堂”,邀請環保領域專家每周開課,同時建立以企業環保負責人集中學、上門普及分散學、企業內部層層學的立體學習體系,最終實現園區全覆蓋、無死角的學習宣傳氛圍。
經過兩年多的整治,臺州市醫化行業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根本治理,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小微企業集中治
臺州市小微企業眾多,是塊狀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但小微企業空間布局分散,“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模式使廢水處理和監管成了難題。這既是制約企業發展的桎梏,又是部門監管的痛點。小微企業若建設廢水處理設施,最終可能會因為治理成本高、轉移處置難、缺乏環保專業管理人才等問題難以有效實施,不僅無法妥善處置廢水,更加重企業負擔。臺州市在堅持水環境整治的同時體現治理溫度,探索化零為整助共富、生產廢水集中處理等新管理模式。
黃巖區高橋鎮下浦鄭村的傳統米面產業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米面銷量占臺州市場的60%以上,但家家戶戶分散加工的模式不僅效能低,對當地水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為提升產業效能,實現綠色、低碳生產,環保部門指導下浦鄭村建立了9家半機械化的作坊式小微產業園,讓分散式的家庭作坊集中生產,并對加工廢水排放集中處理。完成米面自動化生產線一期建設后,將實現年產干米面6000噸、產值5000萬元以上。完成三期累計投產后實現年產值1.25億元以上,年利用大米等原料1億噸以上。不僅建立了省內首條浙江風味特色的米面制品自動化生產線,還在省內率先實現米漿水高值化綜合利用,在減輕村民負擔的同時實現了農副產品加工作業廢水規范化整治,為共同富裕示范村建設增添綠色底色。
在溫嶺市,小微企業占當地工業企業總數的92.7%,小微企業廢水處置難和成本高的問題尤為嚴重。為此,溫嶺市率先開展了基于物聯網的小微企業廢水收運體系建設。此外,路橋區、臨海市、玉環市、天臺縣等地先后建成4個電鍍園區集中處理設施。其中,玉環的福天寶電鍍廢水零排放項目的建成,實現了化廢為寶、電鍍廢水“零排放”。
接下來,臺州市將進一步構建區域型工業廢水集中收集處理模式,逐步完善各行業企業廢水的收集與處理。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