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6月23日訊(通訊員 翟羽璨)隨著夏季的來臨,杭州也正式進入了主汛期,余杭塘河是城市重要的防汛排澇骨干河道,作為歷史悠久的一條河道,也一直是河道部門重點關注的對象,每年一到梅雨季,余杭塘河保留古色古香的老駁坎、欄桿等設施會因為接連的下雨而受損。
為確保安全度過汛期,保護余杭塘河水環境,保障防汛泄洪安全,工人們緊鑼密鼓地開展施工,余杭塘河幾處駁坎搶修工作有了極大進展。
為保護余杭塘河安全運行,市水設施河道中心還專門開了一次余杭塘河設施保護專題協調會,據相關人員透露,截至今年6月,修復擋墻坍塌及松動脫落28處198米,破損護欄19處,117米,親水平臺8處12.5平方米,涼亭花架2個,樹木倒伏9株,除荊長路東北側擋墻,其余均已修復完畢,同時針對船舶的航運管理會上也做出了明確的要求,為的就是減少碰撞而造成駁坎坍塌的事件發生,保護余杭塘河的設施安全,恢復余杭塘河功能與生機。
余杭塘河較其他河道駁坎更容易坍塌的原因可能是它悠久的歷史,它見證了杭州的歷史變遷,也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說到余杭塘河這個名字,還有很多可以挖掘。其中,余杭塘河中的“塘”,本指修筑的堤壩,當然,這并非說余杭塘河完全是人工開挖。
余杭塘河名稱的來歷還有一個小小的傳說。在古鎮余杭,有一項民間藝術表演叫“背爐子”,是為了紀念漢代余杭縣令陳渾治理洪荒、開發南湖的功德。傳說有一年,一只1600斤重的爐子,被杭州來參賽的大力士奪走了。杭州人揚言:“如果余杭人能把它從杭州背回余杭,杭州人就把賣魚橋到余杭的塘河,叫‘余杭塘河’。余杭人很不服氣,有位好漢,二話不說,從香積寺背起這1600斤的爐子,在一群護爐人的保護下,硬撐著背回到余杭南湖塘的天曹廟。杭州人服輸了,從此,這段杭州至余杭(今余杭區余杭街道)的漕運運河,就叫“余杭塘河”了。
從隋大業間(605年~618年)到2009年,余杭塘河數千年漕運成為歷史。古老的運河支流從此擔負生態文明的使命,走向新生。如今的余杭塘河融合了歲月遺留下來的氣質,加入了現代化文明進步的時尚。
這幾年來,市水設施河道中心一直致力于提升余杭塘河沿河景觀,接下來,河道部門還將進行余杭塘河微交通改造、修復破損設施、完善服務設施、挖掘展示特色文化等一系列的提升項目,真正實現為周邊居民打造一條特色、景美、暢通的河岸綠道環境。
相信在新的歲月長河中,余杭塘河也將繼續傾聽著、見證著屬于杭州城市河道自己的故事。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