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嵊州市長樂鎮境內,長樂江支流郯城江上游,距嵊州城關約30公里,水庫集雨面積52平方千米,大壩以上主流長12公里,水庫承擔下游1.05萬畝農田的灌溉和近3萬人口的防洪任務,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防洪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
水庫工程于1958年9月動工興建,1960年3月完工,1962年大壩進行加固和溢洪道加深加固,通過竣工驗收,開始正式蓄水。1977年和1979年,大壩進行兩次翻修加高。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于2009年8月動工,2012年7月通過完工驗收。樞紐工程由攔河壩、溢洪道、泄洪洞、發電飲水系統和泄洪渠等建筑物構成。
嵊州市長樂鎮山口村,青山碧水,風景秀麗。剡源水庫,就坐落在這個群山環繞的秀美山村。
從興建,到加固,再到擴建,這座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水庫,雖然歷經滄桑,如今卻“老當益壯”。從灌溉到防洪、發電、供水,對待自己的每一項使命,她都“兢兢業業”,造福一方百姓。
近日,記者來到剡源水庫,探究它的前世今生。
坎坷修建路
從越城區驅車,大約一個半小時,就到達了嵊州市剡源水庫管理處。從管理處大門一路開車進去,路右邊靠著山,左邊則是幾塊農田,頗有一番“采菊東籬下”的閑適之感。
管理處辦公樓后面,就是水庫大壩。冬日的天空下,灰色的大壩仿佛一位守護者,靜靜俯瞰著這片她深愛的土地。水庫管理處主任任海廣正忙著和工作人員商談新春伊始工作,“你們來得挺巧,我們要進行一月一次的安全巡查。”
記者急忙跟隨他們一同前往,水庫大壩高41米,從底部走上去,有199級臺階。“壩面狀況不錯,護坡也比較平整,沒有隆起。”任海廣一邊走,一邊和同事交談著。
來到大壩頂端,出現在眾人面前的是波平如鏡的水面,水庫中有幾座大小不一的湖心島,遠處是連綿不斷的山脈,水面上映著青山,宛如一幅江南水墨畫。
“上個世紀50年代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為解決水旱災情,發展農業,全國轟轟烈烈開展大規模水利建設,剡源水庫便是那時興建的一個水庫。”任海廣說。1949年之前,剡源西北沿山各村,主要靠在小溪坑上筑造堤壩,引西白山自然水灌溉,也有一些大小塘井蓄水,但水量很少。最好年景,抗旱能力也不過二十來天。
在這樣的形勢下,1958年,經有關部門反復協商討論,確定了庫址和設計方案。同年9月,工程正式動工興建。1960年3月,工程正式完工,填筑壩高31.5米,但壩頂寬僅1米,同年4月,經原嵊縣水利局檢查,工程被列為“危險工程”,不準蓄水。
剡源水庫庫志中記載了當時的情況,工程遇到問題后,省水利廳和縣水利電力局多次派人來庫檢查指導,確定搶修加固方案。1961年,長樂公社(現長樂鎮)黨委召開會議,決定由公社主任楊寶增負責。記者在庫志中看到:“那時,條件特別艱苦。楊寶增帶了一批骨干,調遣施工隊,帶上米糧抱病上庫。”
功夫不負有心人。1962年5月,大壩高度達到32米,溢洪道達到度汛標準,剡源水庫終于摘掉了“危險水庫”的帽子,蓄水總量達205萬立方米。
1977年,大壩按照擴建設計標準,翻修加高到40米。1979年,大壩再次加高,達到現有的壩高41米,2008年1月,大壩被確定為三類壩。
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于2009年8月動工,2010年12月工程通過蓄水驗收,2012年7月工程通過完工驗收,2019年安全
鑒定為一類壩。
續寫榮光史
在水庫大壩上往西走,閘門旁一處寬20多米、深30多米的獨特溢洪口吸引了記者的注意。任海廣解釋說,雖然只有一處,但相比于其他水庫,剡源水庫在設計時將溢洪口設計得較大較深。“這樣一來,當汛期水量較大,情況比較緊急時,部分水流可直接通過溢洪口流出,保證水位始終處于安全位置。”
獨特的還有剡源水庫的灌溉用水位置。“一般農田灌溉用水直接是庫區取用,我們水庫的灌溉用水則取用于發電尾水,這就大大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錢六汀告訴記者,飲用水直接從發電取水口取水,可有效保證飲用水水質穩定和防止二次污染的發生。在滿足灌溉需要保證足額供水的前提下,依照控制運行計劃,充分利用庫容調節手段,合理調配水量多發電,利用生態流量發電機確保下游河道不斷流,滿足基本生態用水要求。
處理好調洪與興利的關系,一直是水庫管理需要研究的課題。興利功能即水庫承擔的灌溉、發電、供水等任務。“我們的目標是在確保大壩安全和滿足下游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將水庫興利效益盡可能增加。”任海廣說,當遇到豐水年時,根據實際需求向各興利部門加大供水,擴大興利效益;當遇到枯水年時,依據各興利部門用水需求的高低分別減少供水,使因缺水造成的損失減到最低。
如今,隨著嵊州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庫管理重點也發生了改變。“保護水源已經成為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一項任務。”任海廣說。
近年來,在上級相關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剡源水庫的基礎設施和基本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2008年起,中央和省級相關部門已累計投入3100多萬元對剡源水庫大壩進行了除險加固,確保水庫工程安全可靠運行。2012年,管理處籌資220萬元,對剡源水庫電站進行報廢重建,確保電站能安全高效地發電生產。電站報廢重建工程竣工后,管理處推行電站標準化管理,使得電站能有章可循,有標可對。此外,為滿足下游河道基本的生態用水需要,管理處于2020年斥資15萬元安裝了一臺生態機組,此舉既能確保水生生物的生態需求,又能確保一般的農業用水。
同時,為進一步保護水源地,管理處多措并舉,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管理,加強庫區水土保護,涵養水源。通過定期巡查,開展水面日常保潔。同時,管理處還每年有計劃地進行成魚梳理和生態放養,做到“以魚活水”,進一步保護和提升水質。經過多年努力,如今,剡源水庫的水質常年維持在二類水的標準。
剡源水庫的東北側緊鄰805縣道,此前游客經常進入庫區進行燒烤、游泳、嬉水以及偷捕偷釣等行為。為讓水庫不文明行為“無處可藏”,管理處進一步加大宣傳和執法力度,在庫區設置飲用水源地保護等相關標識標牌,設立保護界樁,劃定保護“紅線”,在水庫邊安裝隔離防護網。管理處還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宣傳,提高上下游村莊居民對水資源保護重要性的認知。
“我們的工作事關水質安全和供水安全,責任重大,不容馬虎。”任海廣說,管理中心接下來將增設數字化、智能化的監管設備,突出重點,防治結合,確保飲用水安全。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