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軍小學紫金港校區里,種著一排排香樟樹、無患子和黃山欒樹——這是一座神奇的“植物園”,也是承載著豐富內涵的自然課堂,這里的學生們擁有著更多接觸自然的機會。
“關于自然的課程很好開展,學校里面有什么,我們就做什么課程,就地取材。”數學老師倪啦是一位綠馬甲志愿者,自幼喜歡大自然的她,把這種情感延續到了校園,在學校里開了自然教育的社團課,帶領著越來越多的孩子們熱愛大自然。
雙減讓自然課更完整
學習課本上沒有的知識
學軍小學的老師在上完課后,還會使出十八般武藝,給孩子們準備各種各樣的課后課。別的老師開設的課后服務課,總是在想像范圍之內,譬如語文老師開小古文賞析、閱讀課、影視欣賞,倪啦老師開設的課后社團課,和她的“主業”數學八竿子打不著邊。
“以前我也在學校里開展過自然主題的課程,但只有半個小時,不過癮。”倪啦說,雙減政策給她的自然社團帶來了利好,時間變成了1個半小時,這樣她的自然課就可以完整實施了。“其實剛開始招募的時候,我還有點擔心課程報不滿。”倪啦笑著說,她的課程面對學校的3到6年級,招生人數15人,沒想到,課程很快全報滿了。鼓勵孩子參加課程的家長和她的理念高度一致,都覺得大自然可以放松、療愈心靈,而且大自然中充滿了智慧,值得孩子們不斷學習。
花草樹木就是活教材
“垃圾”也能變廢為寶
“自然課的設計特別靈活,校園里的花草樹木就是一本本活教材,我會就地取材。”倪啦說,她的課程中有一部分來自于桃源里自然中心學來的自然課,還有一部分是她在校園里獲得的靈感。
倪啦開了四節課專門研究校園里的樹。很多人比較關注香樟的香味,倪啦卻注意到了香樟的落葉顏色五彩繽紛。于是她找來色階圖,給孩子們上香樟葉子的色彩分析課。無患子也是學校里很常見的植物。“我給孩子們看了國外環保達人利用無患子制作環保肥皂的視頻。”倪啦說,孩子們很可愛,紛紛表示要把家里的肥皂換成無患子。
除了樹,校園里的草也可以被研究。狗尾巴草和平時吃的小米竟然還是親戚,孩子們表示有點不好接受,不過,這不妨礙他們利用狗尾巴草創作出一幅幅植物創意畫,不少作品讓人眼前一亮。
自然手作課上,孩子們在校園里尋找材料。被園藝伯伯修建掉的黃山欒樹樹枝可以做自然風鈴,有位孩子把作品帶回家后,爸爸進行了再加工,特別利用熱熔膠給風鈴點綴了很多紅果果。修剪下來的冬青葉、紫薇的種子外殼、地上的羽毛、香樟的枯葉、南天竹的紅果果,都是做植物胸針的素材。還有一次,倪啦撿來鄰居丟棄的滿天星,孩子們還給這位鄰居豎起了大拇指:“可真會丟東西。”
將開設項目式研究
和學科內容相結合
其實,在課程的開設過程中,也流失了部分社員,因為整整一個半小時,孩子們都在“不務正業”,沒有時間寫作業,有些父母退縮了。“哎呀,我們的社團課人太少,也許會開不起來。”有時候倪啦也會半開玩笑地和學生們說。不過立刻有孩子向她拍著胸脯保證,“倪老師,你放心,我會去班里做廣告的,讓他們都來參加。”
在自然觀察中,學生們都很放松,想象力也是天馬行空,校園操場上一個普通的洞,就可以讓他們浮想聯翩——蛤蟆的窩?還是蛇的窩?只有這一個門嗎?還是還有別的洞口?高年級的孩子們辨認出來這是狡兔三窟,一本正經地給學弟學妹們科普。也有孩子們發現昆蟲是很棒的建筑師,有一種毛毛蟲可以用葉子和絲把自己包裹在里面,特別有趣。
好玩的自然課不僅受孩子的歡迎,校長和別的老師也興趣盎然,植物胸針課上,就有兩位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制作胸針。“自然教育的課程還可以和勞動教育結合到一起。”倪啦說,明年,她想在學校里申請一塊地,做一個蚯蚓堆肥的PBL項目,教孩子們如何利用蚯蚓堆肥,“蚯蚓的生活和生物有關、化肥的變化過程、化肥的氮磷鉀又有化學的內容,里面可以研究的東西可多了。”倪啦說,她的想法也得到了校長的大力支持,所以她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社團也更有信心了。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