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華金義新區五聯街分揀中心的廢塑料再生加工項目現場,幾名工人正在將加工生成的塑料瓶片裝車,準備運往化纖廠。經過“分揀脫標—加工粉碎—清洗處理—瓶片拉絲—成品化纖”全過程循環鏈條處置,塑料瓶生成化纖絲成品,銷往浙江、江蘇、山東、安徽等地,實現從“白色污染”到“綠色財富”的華麗轉身。這是市供銷社投資1.52億元建設的廢塑料末端處置項目。
今年以來,市供銷社緊扣“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要求,結合“三為”專題實踐活動,以垃圾分類可利用物兜底回收為突破口,通過“構建體系、項目帶動、多元服務”等舉措,切實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服務群眾的新動力,走出一條越來越寬廣的可利用物循環發展綠色之路。
近年來,市本級搭建形成“前端收運、分揀中心、末端處置”三級回收服務網絡,覆蓋30個鄉鎮(街道)960余個行政村和城區1080余個小區,劃區域、分線路、定周期完成集中投放點巡回兜底回收,并設置專用回收箱和信息服務中心,解決舊紡織品回收投放和大件物品搬運問題。
“目前,我們還在會同商務、行政執法、市場監管、經信等部門,推進再生資源數字化平臺建設。”市供銷社相關負責人表示,屆時將建成數據共享、業務協同、行業一流的再生資源運行監測分析數字化平臺,對再生資源行業各節點實行精準分析、精準監管、精準服務。
兜底回收處置項目不斷推進的同時,市供銷社更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系列培訓、服務、活動也提高全民對垃圾兜底回收的參與度。
今年以來,金華市供銷社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組織農村分揀員開展業務培訓和垃圾分類常識培訓,累計培訓2000余人次;發放垃圾分類宣傳手冊2萬余冊,有效提升了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與自覺;“服務進社區小區”“助力文明城市創建”等公益活動,便民兜底回收量每年達1200噸以上;“教學+回收”模式推進垃圾分類進校園,進一步拓寬了回收渠道。市供銷社還發揮農資儲備供應優勢,結合全市農合聯春耕備耕活動,與家庭農場、合作社等簽訂廢舊農膜回收協議,給農業主體讓利1000元/噸,構建農膜銷售、回收、利用的綠色循環體系,每年回收農藥廢棄包裝物近1600萬個,形成有銷售有回收的雙向運營模式。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