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3點,半山電廠第4座冷卻塔爆破拆除。
至此,城北的5個“擎天柱”已經拆除4個,只剩下最后一座冷卻塔仍在正常運轉。根據相關部門的計劃,它將于亞運會前拆除。
曾幾何時,這5個“擎天柱”就像大城北的地標,代表了杭州工業時代的輝煌。它們退出歷史舞臺,是從2018年開始的——
2018年9月,半山電廠最終確定改擴建方案,拆除現有龐大的冷卻塔,改建為體量更小的“機力冷卻塔”;
2019年1月,在一周之內,半山電廠2座冷卻塔被拆除;
2020年6月28日,半山電廠拆除第3座冷卻塔;
昨日,拆除第4座。
雖然,仍有一座還在運行,但退出歷史舞臺,連同工業時代一起封塵在回憶中,已是必然。
冷卻塔是如何拆除的?它們曾經發揮了哪些作用,未來又將如何轉型?
這次采用控制爆破法拆除
從昨日冷卻塔拆除的視頻里可以看出,這座龐然大物在短短幾十秒內轟然倒下。
這種拆除方法叫原地坍塌爆破技術。這座冷卻塔是國內首次應用該技術實現冷卻塔爆破拆除的成功案例。
此前拆除的3座,有2座采用了機械切割方式拆除,1座采用了爆破拆除法。
爆破拆除法是一種常用于拆除大型建筑物的方法,就是放置爆破炸藥,定時爆破讓塔瞬間倒塌。機械切割方式則是利用物理原理,在塔身敲兩個復合矩形缺口,中間留一塊緩沖塔壁,讓冷卻塔失穩。
而原地坍塌爆破技術,是一種技術難度更大的方法,它可以將爆堆控制在極小范圍內,保證周邊生產設備的安全。
這次之所以采用這種方法,是因為拆除的冷卻塔周邊環境復雜,塔體四個方向都有重要生產設施設備,特別是東側有高壓架空線,南側和北側有天然氣管道,東側為循環水系統閘門,且距離都在20米以內——種種因素,大大壓縮了倒塌后爆堆占用的空間,且對爆破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為了這次爆破拆除,拱墅區10多個部門聯動分工,并邀請爆破工程、房屋拆除、軌道運行、電力設施等各領域專家現場勘查,準備了安全監管、環衛保障、應急監管、醫療保障、環境保護、交通組織、消防應急處置、輸電線應急搶修等11個方案。在正式爆破前,又根據建筑力學多次演算、計算機模擬演示,確定了塔體重心,最終確定倒塌方向。
最終爆破現場完全符合前期模擬演示預期。
5座冷卻塔為何都要拆除?
從高處遠眺杭州城北,你肯定看到過半山電廠的這五個“擎天柱”。
半山電廠始建于1959年。五個“擎天柱”中的“老大”建于1984年,此后其他四個陸續建成,分布在拱康路東西兩側。西側有兩座,塔體高度約115米;東側有三座,靠近拱康路的兩座塔體高約90米,另外一座高約150米。
5座冷卻塔總是吞吐白色水汽,讓人誤以為是“煙”。實際上,它們是通過循環冷卻水系統,冷卻電廠冷卻器中排出的熱水,然后重復使用。大家平日看到冷卻塔里冒出的“白煙”,其實是水蒸氣,并不是污染物。
作為國內首座百萬千瓦級天然氣發電企業,半山電廠是浙江省電網重要的統調電廠和杭州市主要的保安電源,圓滿完成了奧運保電、世博保電以及G20杭州峰會特級保電等工作。這些年來,點亮了杭州千家萬戶的燈,守住了杭州用電的最后一道防線。
冷卻塔拆除后,半山電廠發電改用高度僅為29米的環保消霧型機械通風冷卻塔。機力通風塔采用風機強制通風,風機驅動時需要消耗電能,因此會產生運行費用,并產生一定量的噪聲。不過,機力通風塔的優勢是,不再受氣候等自然因素影響,且抽力變大,可使冷卻水穩定接近于濕空氣溫度,效率變高。
冷卻塔拆除之后,半山電廠將變成什么樣?
前不久,杭州規劃部門公布半山電廠一個新建項目的規劃圖,同時也公布了整個半山電廠改建后的效果圖。
規劃圖顯示,半山電廠內將新建一個數據中心燃氣分布式項目,位置就在半山電廠的東部廠區的南側地塊,緊靠平煉路。項目總建筑面積29720平方米,總高度為23米,層高為5層。
在公布新建項目規劃圖的同時,半山電廠改造后的效果圖也同步出爐。
從圖中能看到,電廠原有的標志性建筑,高大的冷卻塔全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綠化公園、低矮的風冷塔,還有高度適宜的辦公樓。
在半山電廠拱康路以東廠區內,可以清晰看到兩個冷卻塔拆除后留下的痕跡,改造成的公園頗有看頭。兩個公園獨成一體,環狀結構,還配有籃球場等運動設施及配套,相信建成后,將成為運河新城居民又一個旅游休閑地點。
冷卻塔拆除背后的杭州碳達峰努力
冷卻塔高度從一百米左右到二十多米的改變,是拱墅區承擔起大城北發展建設的重任,向大都市中心城區轉型的見證。
這些冷卻塔所服務的是燃煤發電機組。隨著它們從視野中退出,半山電廠已經向天然氣發電轉型——
2003年12月21日,正式奠基開工;
2005年5月19日,#1燃機點火,6月2日并網,8月1日投產;
45天后,11月12日,#2燃機投產;
12月27日,#3燃機發電……
天然氣發電,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燃煤電廠的42%,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還不到燃煤電廠的20%,既潔凈又節能,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
這背后,是一筆“環境賬”。用一個當下熱詞來說,就是向著碳達峰碳中和努力,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同時,走出一條經濟的綠色發展之路。
“碳達峰”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開始下降;“碳中和”指企業、團體或個人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這是推動資源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的一件大事
杭州正在努力創建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城市,不僅制訂了行動方案,還有一份詳細的工作任務清單,也一步步地取得不錯的成績。
比如首個“多元素互補”綜合開關站正式投運,全面啟動2022年第19屆亞運會綠電交易,西湖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王睿正在努力創造中國自己的“追光”紀錄……
一邊是集合人才、技術,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一邊是放倒五個“擎天柱”,作別燃煤發電時代,其背后,體現的是杭州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堅定決心。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