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這里的鱘魚很有名,風景也很好,我們組團過來玩。”近日,記者來到位于衢州市柯城區石室鄉響春底村響谷山下、烏溪江畔的鱘魚漁家樂。一眼望去,大大小小有30余個池塘,每個池塘里養殖著大小不一的鱘魚,一群游客正在魚池旁喂飼鱘魚,玩得不亦樂乎。
鱘魚漁家樂老板吳華軍告訴記者,響春底村之所以能成為游客口中遠近聞名的鱘魚養殖基地,要大大歸功于村里水環境的改善。
“以前村里很多人養豬,污水都直排,環境衛生很差,也沒什么游客。” 2013年,全市開展“五水共治”工作,石室鄉牢牢抓住“養殖污染”這個“牛鼻子”,對轄區內實行“全轄區、全流域”畜禽禁養,在全鄉開展生豬養殖工作全面摸排,采取“鄉干部包村+兩委聯格、黨員聯戶+”模式,共拆除欄舍3.8萬平方米,禁養生豬5000多頭。大大改善了烏溪江及村莊河道的環境衛生。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歸。村莊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人們護水治水意識也得到很大提高。2017年,吳華軍看到家鄉的水清了、村莊美了、游客也越來越多,覺得回鄉發展大有可為,于是他關掉了城里收益可觀的飯店,回鄉租下一片空地,養起了鱘魚,辦起了石室鄉第一家鱘魚漁家樂。
萬事開頭難。在鱘魚養殖的過程中,吳華軍一開始就遇到了“治水”的難題。首先,養殖鱘魚的廢水直排會污染環境,其次大量引進烏溪江活水又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壓力。這就要求在養殖鱘魚時必須把水的文章做好,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柯城區農業農村局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的幫助下,吳華軍設置了養殖尾水處理系統,采用先進環保化循環水養殖系統養魚。在鱘魚養殖區,設有一個污水處理區,養殖水先流到一級沉淀池,經沉淀池沉淀后流入生物凈化區域,最后利用超精細濾網實現第三次凈化。經清污分流后的水經過曝氣、生物吸收微量元素后變成“潔水”,流向下一養殖單元。
“經過處理,同一批水可循環使用兩次甚至兩次以上,既節約用水,還實現了養殖尾水污染零排放。”柯城區農業農村局水產技術推廣中心負責人肖望鵬說。目前,柯城區11家漁業養殖主體均實現養殖尾水處理后排放,全區水產養殖尾水處理率達80%以上。肖望鵬表示,接下來還將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與水環境生態保護相協調,實現漁業綠色發展。
治水養好魚,生態可持續,鱘魚在烏溪江畔游出了綠色共富路,鱘魚養殖為吳華軍帶來豐厚回報。漁家樂的營業額一年可達800萬元。先富帶后富,同奔共富路,鱘魚漁家樂帶動了附近的村民就業。“每個月工資有四千多,上班又近,老板還收購我們自家種的蔬菜。”響春底村村民羅根香說。羅根香是鱘魚漁家樂的員工,據了解,和她一起在鱘魚漁家樂上班的附近村民有十幾個。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開展‘五水共治’,依托烏溪江和鱘魚文化,在響春底村打造鱘魚研學基地,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將水資源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當地高質量發展優勢。”石室鄉“五水共治”相關負責人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