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湯圓,團圓的象征。
在寧波象山,還有一種團圓的味道。
近日,CCTV4美食中國欄目以《金玉滿堂》為題,講述了寧波象山美食——蘿卜團的故事。幾乎與此同時,象山縣非遺保護中心的微信公眾號“象山非遺”的一篇推文《在象山,有一種團圓的味道叫蘿卜團》也風靡了象山人的朋友圈。記者特地通過象山非遺保護中心約請作者蒹葭,發來她撰寫的關于象山非遺傳承人胡美香與蘿卜團的團圓故事,以饗讀者。
老式的柴火灶臺,竹制的蒸籠,紅紅的火舌舔著鐵鍋,鍋里的水沸騰著,濃濃的白氣從煙囪里使勁地往外鉆。不一會兒,蘿卜團出鍋啦!一家幾口圍坐一圈,分享著蘿卜和糯米交織而成的獨特味道。
這,便是團圓。
在象山,年味總與蘿卜團分不開。熱氣騰騰中,晶瑩如玉的面團里包裹著如絲的蘿卜,滾燙的餡汁在一口咬下的瞬間流淌開來,混合著蘿卜的脆嫩、蛋絲的柔滑和手工米皮的軟糯,挑逗著舌尖上的每一個味蕾。
兩代人的牽掛
蘿卜團皮子由糯米粉和粳米粉做成,包裹著以蘿卜絲、蛋絲、香干、黃豆芽、蔥蒜、豬油等炒制而成的餡料,油而不膩,鮮咸味美。
在象山,一年四季,餐桌上都會有蘿卜團的身影。可地道的象山人都知道,每年的10月,才是蘿卜團美味的高光時刻。蘿卜新鮮上市,口感堪稱一絕。
當地有一句民間諺語:“十月蘿卜勝人參。”此時的蘿卜最是清甜松脆,暗藏著象山海的韻味。包裹著豐富餡料的蘿卜團,也令游子們心心念念、魂牽夢縈。
年關將近,家住丹西街道九頃村的非遺傳承人胡美香開啟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她從懂事起便跟著母親做蘿卜團,一晃已是40余年。傳承了近半個世紀的蘿卜團,每一道工序都復刻著祖輩的手藝。
非遺傳承人胡美香制作的蘿卜團。
做團的粉,都是糯夾秈,講究一個糯米與秈米的配比。六秈四糯,或八秈二糯,糯米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蒸煮的時辰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長,差了分毫,口感便也千差萬別。如是細節,可見象山人對于吃的嚴苛。
做的人有傳承,食客亦然。
去年某日,村中來了戲班搭臺做戲,尚未開場,便有一個女孩循著蘿卜團的香氣摸進了胡美香的家。
人的味蕾是有記憶的。年少時吃過的美食,會在味覺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女孩說自己在外讀書多年,回家次數寥寥,貪的就是這一口家鄉的蘿卜團。她立馬買了一個嘗嘗味道。三兩口下肚,便連連夸贊:“這個蘿卜團的味道和我以前吃的簡直一模一樣,我買點回去帶給媽媽。”
本以為只是個小插曲,可胡美香后來才得知,女孩的媽媽正是她家的老熟客,每次女孩回家,媽媽便會來到店里帶些蘿卜團回去。兩代人,為彼此送去的,正是一樣的蘿卜團。
在象山,只要提起蘿卜團,故事便是一串一串。可無一例外,都與家有關,與團圓有關。
行囊中的執念
很多人都說,象山人對蘿卜團的感情,恐怕跟海鮮有得一拼。可以說,每一個象山人都是吃著蘿卜團長大的。老底子象山人,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做幾鍋蘿卜團備著,來客人了,蒸熱即可上桌。所以不論是外出打拼的年輕人,還是慕名而至的游客,離開象山時,行囊中總少不了一盒軟糯軟糯的蘿卜團。
咬一口蘿卜團,好吃。
在胡美香的記憶中,最深刻的食客便是一對從上海遠道而來的夫婦。
原來,他們吃了朋友從象山送來的蘿卜團后,一直念念不忘。一打聽,才知道是胡美香做的。再次品嘗這獨特的風味小吃,竟成了兩夫妻一時間的執念。
不惜驅車百里,來到陌生的象山尋味,不巧的是,到的當天,胡美香并沒有做蘿卜團。夫妻倆并未就此作罷,反而在附近酒店住了下來,表示愿意等一個晚上。第二日終于如愿,這對夫妻心滿意足地帶著一百多個蘿卜團回了上海。
看似簡單的蘿卜團里,暗藏著象山獨有的風味。時代沉浮、命運流轉,落在食物上,都是不經意的細碎和溫暖。最后,咸鮮混雜的風味,都包藏在面皮細密的孔隙里。
歲末年初,團圓之夜,一代又一代的象山人都把蘿卜團做得色形美好,裝點每一代人的悲喜和祈愿,那就是團圓的味道。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