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進家庭知識競賽決賽現場
巾幗志愿者在分類垃圾桶旁監督分類
江北區一批“桶嫂”從“bo綠花花課堂”結業后上崗
垃圾分類作為城市文明的重要一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涵。在這場涉及千家萬戶的生態“革命”中,寧波市婦聯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探索“紅色領跑、巾幗主跑、全民共跑”的有效模式,引導廣大婦女和家庭倡導綠色、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實現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和減量,積極營造生活垃圾分類人人知曉、家家分類、戶戶監督的良好氛圍。寧波女性正用自己的力量助力文明城市建設,成為一股不可替代的力量。
垃圾分類競賽,家庭交出滿意“答卷”
“垃圾分類,我們共同參與!”“小手牽大手,分類好能手。”……2019年10月30日下午,由寧波市垃圾分類辦、市農業農村局、市婦聯聯合主辦的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進家庭知識競賽決賽在五一廣場舉行。
各區縣(市)、園區分類辦、農業農村局、婦聯的相關負責人,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達人代表、垃圾分類巾幗志愿者代表、家庭代表等近兩百人,帶著響亮的口號和最美的笑容齊聚一堂,參與垃圾分類的盛會。
此次競賽經過激烈的必答題、搶答題、風險題三個環節,最終決出一等獎1組,二等獎3組,三等獎6組。北侖區選送的楊松家庭榮獲一等獎。
“生活垃圾分類是破解‘垃圾圍城’的必然之路,也是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水平,建設‘美麗寧波’的重要舉措。生活垃圾分類進家庭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顧衛衛在比賽現場說,今年以來,市婦聯把生活垃圾分類進家庭作為重要工作來抓,聯合市分類辦、市農業農村局等部門,通過制訂整體方案、印發倡議書、開展宣傳活動、組織業務培訓、舉辦“我愛我家 垃圾分類”現場推進會、組建巾幗志愿者宣講和監督隊伍、選樹垃圾分類達人等一系列舉措,以點帶面、層層發動、戶戶推進,極大地促進了生活垃圾分類進家庭、進農村。
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婦聯系統已累計舉辦一定規模的垃圾分類宣傳推廣活動4000多場。
今年9月至10月,為加大《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宣傳力度,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進家庭工作,市分類辦、市農業農村局、市婦聯進一步加強合作,聯合舉辦生活垃圾分類進家庭知識競賽,各地層層舉辦預賽,動員廣大家庭參與其中。
9月上旬啟動以來,活動獲得了全市廣大家庭的關注,在“甬戀”上開設的生活垃圾分類進家庭知識競賽網上答題有11.3萬人次粉絲圍觀,1.2萬人參加答題。
“垃圾分類,婦女同志是重要力量”
“你是什么垃圾?”你以為是一句土味又接地氣的問候,其實她是認真的。
最近,關于垃圾分類的討論甚囂塵上,各種網絡段子層出不窮。關于垃圾分類的消息從各個維度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寧波市各區縣(市)婦聯組織也加入了這場全民參與的“新時尚”,她們堅持紅色引領,巾幗先行,從實際著手,將“垃圾分類”的理念帶入萬千家庭。
“垃圾分類,婦女同志可是重要力量啊!”這天一早,江北區慈城鎮上岙村文化禮堂里熱鬧非凡,40多名村婦女骨干正全神貫注地聆聽專業的垃圾分類培訓課程。這是江北區婦聯聯合區城管局推出的“bo綠花花課堂”之“垃圾分類·變廢為寶”專題課程。
一年多來,“bo綠花花課堂”課程在江北轄區農村、社區、機關事業單位、兩新組織巡回開展,不斷提高基層婦女群眾關注環境、垃圾分類、美化生活的意識,引導她們在實踐中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打造美麗人居環境。截至目前,“bo綠花花課堂”已經覆蓋全區50個村社區、20多家企事業單位和10多個兩新組織。這兩年,參與“bo綠花花課堂”,成為一名專業的“桶嫂”已經成為江北區城鄉婦女間的新時尚。
在鎮海區,巾幗黨員志愿者每天定期開展桶邊督導,引導居民們對垃圾正確分類投放。例如,白龍社區開展的“全民垃圾分類 家家戶戶督導”活動,由志愿者帶頭,通過全家齊參與的方式,帶動起社區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區婦聯還依托微信公眾號、百度百家號等媒體平臺,編寫“我愛我家,垃圾分家”——鎮海區婦聯助力垃圾分類巾幗行動系列推文,宣傳巾幗黨員志愿者、垃圾分類達人等,引導網民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截至9月底,鎮海區巾幗黨員志愿者參與桶邊督導4000余次。
在余姚,市委組織部聯合市婦聯,結合基層黨建和婦聯的工作實際,出臺了《關于組織引導廣大黨員和婦女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實施方案》,發起了“黨員+婦女 垃圾分類我先行”的號召。
與此同時,寧海縣婦聯正積極組織巾幗志愿者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指導廣大婦女及家庭科學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姊妹護航”志愿服務隊走村入戶,將三萬余張垃圾分類宣傳單發放到各個鄉鎮、街道。象山縣婦聯則利用新媒體及基層婦聯組織的微信群、QQ群,主動出擊,定期傳播綠色小知識和婦女建設綠色家園的生動畫面,巾幗花式宣講入腦入心。
隨著巾幗力量的加入,各地垃圾分類工作如虎添翼,成果顯著。
“爸爸媽媽,我們家以后丟垃圾,一定要把快遞紙箱和外面包裝的塑料紙分開丟哦。”在2019奉化區蘭馨垃圾分類親子夏令營上,8歲的王鈺小朋友用稚嫩的言語向爸爸媽媽發出“垃圾分類倡議”,在場的15戶家庭也一同在卡片上寫下“垃圾分類家庭守則”。
家庭是生活垃圾產生的源頭,是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最基礎的單元,為了讓垃圾分類真正成為家庭的新時尚,不少區縣(市)婦聯紛紛把目光聚焦到家庭,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在奉化,區婦聯結合蘭馨親子閱讀“四季研學”,在暑期推出了4期蘭馨垃圾分類親子夏令營,通過遞進式的內容安排、實景式的參與體驗,讓枯燥的垃圾分類知識在實踐中鮮活起來,助力廣大親子養成垃圾分類好習慣。
在北侖,區婦聯結合工作優勢,開啟了“小手拉大手 助力垃圾分類新時尚”專題活動。以小板凳親子閱讀聯盟為龍頭,以全區10余個親子閱讀基地為依托,將范圍延伸到農村、社區、幼兒園、學校、港口博物館、企業商家等,用“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帶動廣大家庭參與分類活動。
在海曙,區婦聯緊緊抓住農村家庭工作這一傳統陣地和優勢領域,以婦女為主體,以家庭為基本工作面,從垃圾減量和分類投放這一源頭上精準發力。今年以來,已開展“垃圾分類進家庭”宣傳活動100余場。
與此同時,鄞州區婦聯正通過垃圾分類“五進”——“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網絡”等方式積極助推城鄉垃圾分類工作開展。慈溪市婦聯則通過“三依托”的方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進家庭”。
從城市到鄉村奏響“綠色”號角
“垃圾分一分,環境美十分。”自甬城開啟垃圾分類以來,由南至北,從東到西,一場以垃圾為主角的“綠色革命”在這個城市的街道、鄉村的角角落落不停展開。
“垃圾分類記得牢,廢物變成資源寶,循環經濟節能源,綠色低碳又環保……”7月10日下午,一場“我愛我家 垃圾分家”2019年海曙區婦聯巾幗助跑垃圾分類推進會在白云街道安豐社區舉行,該社區戲曲隊自編自導自演的甬劇小品《垃圾分類真正好》用鮮活接地氣的形式,宣傳垃圾分類,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巧借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各類文藝載體,創作編排寧波方言節目,是白云街道“巾幗力量”發揮自身特長,助力垃圾分類工作的生動實例。作為寧波市首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街道,白云街道不斷擴大“巾幗力量”參與垃圾分類的廣度與深度,助推垃圾分類提質升級。
白云街道將垃圾分類內容有機融入現有286支巾幗社會組織團隊工作中,其中由11個社區60名婦女組成的“白云大眼睛”垃圾分類巾幗志愿者服務隊,是海曙區首個面向店鋪宣傳垃圾分類的民間社會組織。安豐社區“紅玫瑰手工坊”布藝組阿姨們則連續兩年利用邊角布料、線頭等,設計制作絨褲、口金包、兒童玩具、環保袋、香包等布藝品,或者送給敬老院,或者進行義賣,資金捐給慈善組織。社區還專門立項,讓手工坊的‘公益球’越滾越大,也讓環保理念在社區內外傳播越來越廣,社區垃圾分類氛圍越來越濃厚。
目前該街道參與垃圾分類的“功能型”婦女微家30余個,“網格型”婦女微家104個,有230余名巾幗督導員、保潔員、宣傳員,1700余名巾幗志愿者。“垃圾分類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要充分發揮婦女這一關鍵群體的主力軍作用。”白云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大早,作為余姚市泗門鎮謝家路村六組中心戶長,馬幼娟又挨家挨戶地檢查起垃圾分類的情況,為了規范村民們的垃圾分類行為,每天的檢查是馬幼娟必做的功課。
每次檢查時,馬幼娟總能發現有個別農戶垃圾分類沒有達到高標準分類,心想再用老辦法宣傳肯定不行。為此,她自掏腰包花了幾十元錢,給5戶聯系戶每戶發了一個塑料桶,讓他們將垃圾分類后先放在自家桶里,然后統一投到垃圾投放點。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垃圾桶,卻感動了聯系戶。從那之后,馬幼娟和他們的配合更加密切了,鄰里關系也變得更加和諧了,垃圾桶變成了“文明和諧桶”。
在謝家路村,像馬幼娟這樣帶領村民踐行垃圾分類的例子還有很多,正是因為有一群堅守綠色理念的巾幗志愿者,謝家路村高標準推進垃圾分類的工作才能順利推進。
今年2月底來,謝家路村圍繞創建寧波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召開了40多次大小會議,開展“責任三包、意識三增、制度三減、績效一獎”“3331”工作法,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經過3個多月奮戰,全村垃圾桶由原來的1632個減少到431個,日產生垃圾量由原來的5.6噸減少至2.2噸,回收利用率已經超過65%,資源化利用率達到了95%。此舉受到了寧波市垃圾分類辦的充分肯定。
“瓜皮果核大多是可腐爛的,但是玉米核、核桃殼,還有一些大骨頭,因為比較難腐爛,所以歸到了不可腐爛類垃圾。”象山縣茅洋鄉鄭家莊村的大樟樹下,村婦聯主席邱愛玉聚集了在家的婦女,認真研究垃圾分類“兩分法”。
今年以來,鄭家莊村作為象山縣茅洋鄉試點村,率先啟動農村生活垃圾“兩分法”。相較于之前“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垃圾分類“四分法”,“可腐爛垃圾、不可腐爛垃圾”的“兩分法”操作簡單方便,更容易讓村民接受,得到推廣。
其間,村婦聯積極參與,主動承擔起“垃圾兩分”宣傳和指導工作,發揮婦女在垃圾分類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
村里的大多數家庭主婦,除了分類投放垃圾外,還把分類垃圾桶內外都進行了洗刷。“垃圾桶就放在自己的家門口,太臟了不僅影響村容村貌,而且對家庭衛生也不好,住著也不舒服。垃圾分類,不能怕麻煩,習慣了就好。”58歲的村民王大媽說。村里的主婦們還創新出“餐桌分類法”“廢棄物二次利用”等一些“土辦法”,形成了垃圾分類減量的良好氛圍。
如今,在鄭家莊村,垃圾分類工作已深入人心,村民們自覺踐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無論何時走進鄭家莊村,天藍、地綠、水清、巷凈、路暢,靚麗鄉村美景悠然呈現。
巾幗達人助力垃圾分類
在寧波,各地還活躍著許多的環保達人,她們踐行環保理念,演繹了一出出“鮮活”的故事。
今年67歲的竺義貌,是寧海縣躍龍街道北星社區的一名退休居民,又是一位歌舞演藝愛好者,長期熱心公益,“讓歌聲唱暖鄰里親情,讓愛心傳遍你我心靈”是她的夢想。2012年,她帶領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伴在寧波創建了“心動力愛心演藝隊”,2014年又在寧海組建了躍龍街道心動力愛心演藝隊。她緊貼時代脈搏自創小品《和為貴》《婆媳和》《三十六條就是好》,說唱快板《時代航標》《移風易俗唱新風》等,并自編自導演出。
自從垃圾分類工作開展以來,竺義貌積極踐行垃圾分類理念,帶領著她的“心動力”團隊奔走于各個社區、街道、鄉村,通過快板、小品、歌舞等豐富多樣的文藝形式,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截至目前,該團隊已經開展了10余次垃圾分類志愿巡回宣講活動。垃圾分類的理念和知識,通過竺義貌團隊的生動演繹傳遞到了更多百姓的心中。
其實,在四明大地上,還活躍著許多與竺義貌一樣將垃圾分類理念根植于心并忠實踐行的巾幗達人。家住鄞州區明樓街道東海社區景家園小區的張亞紅就是一位。從2016年4月開始,張亞紅就在東海社區的支持下,帶領一批熱心業主,在小區門口宣導垃圾分類和回收,讓小區里的垃圾變成資源。
走進張亞紅的家,清新的花香拂面而來。被她收拾得一塵不染的客廳里,除了鮮花、綠植、金魚,還有兩個垃圾桶。一個放廚余垃圾,一個放其他垃圾,可回收的東西放在家門口。走進她的廚房,也是這樣兩個垃圾桶,買菜回來的塑料袋被清洗過晾在窗戶上,下次買菜了繼續用。
“倒垃圾已經是垃圾分類的最后一步了,在那之前,還有很多事可以做。”張亞紅說,自從開始垃圾分類,她家里的垃圾越來越少了。
為了方便小區居民,她在小區里放了許多廢物回收筐,并留下自己的手機號主動上門回收。
在景家園小區里,經常能看到一個衣著靚麗的身影,推著小板車挨家挨戶上門收廢品。起初,小區里沒有玻璃回收箱,她收完了玻璃就開車送到莊橋的一個玻璃回收站。
“開這么久的車送過來,賣這點錢還不夠你油費和洗車費,這是干嘛?”回收站的人有些不解。
張亞紅笑著說,“現在看起來是有點浪費,但是等大家養成習慣了就好了。”她就是想讓這些東西能夠物盡其用,讓資源循環流動起來。此后,他們小區就有了玻璃回收箱。
小區里的居民都能主動做垃圾分類了,她又把眼光瞄到了外面。她發現小區外面的理發店、汽車修理店有很多洗發水瓶、快遞箱、廢棄塑料,店主們都是直接丟了。于是,她一家一家地上門宣傳垃圾分類的環保理念,在店里放置垃圾袋,定期上門回收。
除了積極影響小區里的人做垃圾分類,張亞紅的“環保版圖”已經擴張到了更大的平臺。
她多次受鄞州區、明樓街道乃至其他區縣(市)和單位的邀請,義務巡講垃圾分類心得和經驗,還通過小品演出宣傳垃圾分類工作。碰到休息日,她還會組織小區里的姐妹到東錢湖等景點,邊游玩邊撿垃圾,身體力行地影響更多的人。
有人說,“大寫”的時代里,處處有“鮮活”的文明。在垃圾分類這股強勁的文明之風里,我們看見了無數的達人主婦,以守護綠水青山為己任,甘愿為綠色生活添磚加瓦,扛起了美化家園的旗幟。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