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弄,東至解放路,西到謝公橋,全長800米左右,因早先此地有一條新河而得名。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新河的河道大部分被逐漸填平,但新河弄的地名被保留了下來。在這條老街上,明、清和民國時期的臺門、古宅眾多,尤以呂府十三廳最為知名。
新河弄不僅是越城區的歷史街區,也是一條市民熟知的商業街。20多年前,這里曾是越城區最大的露天農貿市場,時至今日,大型的商貿綜合體依然存在。如今,和一橋之隔的西小路歷史街區一樣,新河弄歷史街區已成為陽明故里的一部分。
歷史街區里老臺門林立
如今的新河弄,以“天官府第”照壁為界可分為兩段,照壁往東到解放路口一段全長約500米,商業氛圍相對較濃,照壁往西部分則是全長近300米的步行街,至謝公橋。步行街用青石板鋪路,兩邊白墻黑瓦的老屋和河邊的楊柳,展現出江南水鄉歷史街區的獨特風韻。
據記載,新河弄原先非常繁華,兩側商鋪林立。在明、清時期,新河弄是很多大戶人家的聚集地。如今,新河弄依然留存著很多明、清時期建筑,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呂府。呂府位于新河弄169號,是明代嘉靖年間禮部尚書呂夲府第。呂府東起萬安橋,西迄謝公橋,南向共有十三座廳堂,故被稱為“呂府十三廳”。呂府門前目前依然有新河水域存在,府內所有建筑依三條縱軸線和五條橫軸線布置,其內部建筑彩繪清晰,用材碩大,結構簡潔,是越城區極有代表性的一處明代古建筑。
家住呂府馬弄的市民汪先生在老房子里已經住了30多年。“除了呂府,新河弄里還有很多老臺門。”今年38歲的汪先生說,他小時候就讀于紹興市北海小學,記憶中不少小學同學都分散居住在新河弄的老臺門里。小時候放學后去同學家串門,經常穿梭于這些現在看來很珍貴的古建筑。正如汪先生所說,至今新河弄里還有宋家、馬家、沈永和、丁家、錢家等保存完好的老臺門,馬弄、杜家弄、日暉弄等幾條有上百年歷史的弄堂一頭連著新河弄,另一頭通向上大路,更讓這里充滿了歷史感。“新河弄歷史街區里,一些極具歷史符號的紹興人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被保留下來,這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紹興城建研究專家屠劍虹說。
曾是大型露天農貿市場
在很多老一輩紹興人的記憶里,新河弄曾經和農貿市場劃過等號。這里綿延四五百米的露天農貿市場,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是越城區最大的菜市場。
在位于下大路的大江農貿市場內,至今還能找到不少曾經在新河弄做過生意的攤販,趙建利便是其中一位。1983年,結婚不久的趙建利和丈夫一起,在當時的新河弄露天市場,開始了自己的賣菜生涯。36年過去了,她依然在大江市場繼續著自己的蔬菜生意。“當年在新河弄,道路還沒有那么寬,做生意的背靠著背排成兩行經營,而我們的攤位都是自己用油布搭起來的,因為是露天市場,特別怕刮風下雨。”趙建利回憶說,雖然硬件比不上現在的室內農貿市場,但當時的新河弄農貿市場卻異常鬧猛,早上和傍晚的黃金時間,市場里到處是人擠人的場面,哪怕是下雨天,泥濘的市場里依然人山人海。
1992年,越城區推進改造農貿市場工作,與新河弄相距不到300米的下大路建起了當時越城區第一個室內大型農貿市場——大江市場,趙建利和許多在新河弄經營的攤販大都搬進了新市場,新河弄作為露天農貿市場的歷史也隨之結束。
成為陽明故里一部分
新河弄位于書圣故里歷史街區和西小河歷史街區之間,同時緊鄰上大路河水鄉風貌帶,和府山也相距不遠,街區的位置十分特殊,如同一個樞紐,將古城中的許多重要節點聯系在一起。眼下,位于陽明故里規劃區中心地帶的新河弄歷史街區更是在古城規劃中占了重要位置。
這一帶目前,正在發生美麗嬗變,“一心兩片兩街”逐漸成型,以陽明故里為中心,前有呂府十三廳、新河弄歷史街區和西小路歷史街區,左右兩邊均是紹興典型的臺門院落群,后面的上大路商業特色街正在積極建設。
毫無疑問,陽明故里將成為古城的一個文化旅游“新地標”。隨著陽明故里的整體開發,紹興古城重要歷史文脈節點將連成一片,陽明故里、魯迅故里、書圣故里、越國古城、迎恩門水街的有機融合,讓地理位置極為特殊的新河弄歷史街區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紐帶。《紹興古城保護利用條例》明確,將新河弄作為陽明故里的一部分進行保護。而在呂府門口,則已經掛起了“王陽明紀念館”的匾額。
“新河弄是一條現代商貿和歷史文化有機結合的街區,陽明故里的建設既能推進歷史文化的有機融合,也能加快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有關業內人士分析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