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真的離我們很遠嗎?超強臺風“利奇馬”日前給我國帶來巨大損失,短短不到一周時間,就造成1402多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15.3億元。
“不管是利奇馬臺風還是亞馬遜雨林大火,都是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全球氣候變化已不是一個研究問題,而是觀測到的事實。氣候變化的顯著特征就是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加大,影響空間范圍增大、持續時間加長、造成的損害更大。”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8月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說,公眾需加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緊迫性的認識。同時他指出,目前提出的減排目標主要是圍繞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十四五”將推動開展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溫室氣體控制工作。
扭轉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局面
根據《巴黎協定》,我國承諾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并在2030年前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的比重提高到20%。
李高說,我國減緩氣候變化工作正在全面推進中。2018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5.8%,比2017年下降了4%,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據統計,我國煤炭占能源消費的比重,2005年是72.4%,2018年這個數字下降到59%,非化石能源占比達14.3%。
作為用市場經濟促進碳減排的重要制度,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在2017年12月正式啟動,至今已發布了24個行業碳排放核算報告指南和13項碳排放核算國家標準。李高說,還需要找到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成本低、風險小的解決方案。而我國推動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未來能為更多國家所認識,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被更多采用。
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減排
當前,我國面臨大氣污染物控制、節能減排雙重任務。李高說,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與控制大氣污染物排放有很大的協同性,它們都是由化石燃料燃燒產生,同根同源。“如采取恰當措施,這種協同減排的效果會更好。”
其實,不論是“大氣十條”還是“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采取的都是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推動清潔生產、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強化節能環保約束等措施。通過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我國空氣質量顯著提升,溫室氣體減排效果同樣明顯。
據測算,每減少一噸二氧化碳排放,會相應減少3.2公斤二氧化硫和2.8公斤氮氧化物排放。光是落實“大氣十條”,就實現了1.7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排。
職能的調整也打通了CO和CO2協同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的職能劃入生態環境部后,強化了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統籌協調。”李高說,金融在推動我國綠色低碳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作用,目前,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把金融主管部門也納入其中,這對實現國家減排目標將發揮重要作用。
“十四五”將建公開透明的全國碳交易市場
“‘十四五’是落實2030年目標的關鍵時期,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時期。‘十四五’需進一步制定和落實應對氣候變化的任務,把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緊密聯系起來。”李高說,目前提出的減排目標主要是圍繞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十四五”將推動開展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溫室氣體控制工作。
在制度建設方面,“十四五”期間,我國還將進一步加強溫室氣體管理工作,健全相關機制。李高說,由生態環境部統籌協調,包括統計、能源、林業、農業等部門共同參與、各負其責的溫室氣體管理、統計核算機制;開展常態化的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和數據的年度發布工作。“目前現有的機制、人員、資金支持都不能滿足每年發布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的要求,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無法履行《巴黎協定》對履約透明度的要求,也無法滿足國內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數據要求。”
李高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將進入平穩有效運行階段。交易范圍和品種都將進一步擴大;法律制度體系、數據管理體系、市場監管體系也將進一步完善。總體上,將基本建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躍、監管嚴格、公開透明的全國碳市場。
“從利奇馬臺風對我國造成的損失可以看出,我國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能力還有所欠缺,應該把對氣候變化風險的認識貫穿到政策制定中,加大工作力度。”李高說,從亞馬遜雨林大火事件來看,全球都需要進一步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否則,類似亞馬遜事件,可能明天發生在剛果、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的森林,損害還會更大。”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