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即可觀看本期“環保人正青春”視頻
李令軍(右一)和同事探討大氣監測系統。
在2019年首都勞動獎章名單中,可以看到一位環保人的身影,他就是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遙感監測室主任——李令軍。
或許你不認識李令軍,也不了解他所做的環境遙感監測工作。但你一定記得,2012年籠罩全國1/4面積的霧霾。當時的人們,對“霧霾”“PM2.5”這些詞匯充滿著未知和恐懼。在這個緊要關頭, 北京市環境保護部門決定成立遙感監測室。
李令軍和他的同事們認識到,過去只能監測PM10等粗顆粒物的遙感監測技術,不能滿足當前環境治理的需要。在他們的不斷摸索下,2012年,北京市PM2.5等重點大氣污染物遙感監測體系的建設順利完成,實現了政府為民擬辦的一件重要實事,而這項研究成果榮獲2014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衛星遙感監測業務,在全國無先例可言。實時動態地監測跟蹤、衛星數據源處理的方法,都是第一次在國內嘗試。通過微信、微博、公眾號向全社會發布需要時效性、準確性、直觀性,對我們的挑戰非常大,都要摸索、完善,再改進。”空氣重污染期間,是李令軍最忙碌的時候,他深感責任重大。“在重污染應急期間,全身心的投入,想的就是及時發布出去。夜里睡不著,就想快點把空氣污染的趨勢和發展給計算出來,讓公眾了解這次污染過程以及持續時間等信息。”
李令軍就是這樣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環境遙感監測工作一線,潛心鉆研,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申報專利10余項,并致力于將先進技術應用到業務工作中去,榮獲了“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一流專家”等多項榮譽。
說起從事了近20年的環境遙感監測工作,最令李令軍感動的就是,一開始他一個人孤獨地研究探索,后來兩個人、三個人,直到今天,遙感監測室擁有七名專業技術人員。大家過去點點滴滴的成果和遙感監測的技術、方法,逐漸形成了一個遙感監測體系。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遙感監測技術已經不再停留在研究層面,而是上升到業務層面,把成果呈現給了社會公眾。通過他們的遙感成果,大家了解了環境污染的真相,消除了一些誤解,可以更理性地看待環境問題。
李令軍認為,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不是一地一時的問題,需要區域聯防聯控。在往后的工作中, 他將致力于把北京在環境遙感監測中的經驗成果,擴大至京津冀周邊區域,進一步助力改善生態環境。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