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歲的鄭崇華至今仍對在福建外祖父家度過的童年記憶猶新。“夏天很熱,一回到屋里又很涼爽;冬天下雪,屋子里也不像外面那么冷。”
數十年過去了,留在鄭崇華記憶深處的是高高的天花板,厚厚的墻壁,由黃泥和稻草制成的磚頭中間,還保留著一層空隙。“我后來到德國參訪綠色建筑才知道,原來這層空隙具有隔熱的效果。德國人利用報紙與破布裹蠟,放在墻壁里隔熱。但中國傳統建筑已有這樣的智慧。”
面對炎炎烈日和凜冽寒風,古今中外,傳統與現代,老祖宗的智慧與高科技的創新,在追求健康、環保、節能、舒適的建筑方式等方面并行不悖,而是殊途同歸。
古:傳統建筑何以冬暖夏涼?
“傳統閩北建筑里有很多綠智慧,蘊含有許多環保巧思與節能創意,可以用最自然的方式,提升居住者的舒適度。”潘冀聯合建筑師事務所主持人蘇重威,向記者詳細解讀了鄭崇華記憶中老宅“冬暖夏涼”的秘密。
受徽派建筑影響,傳統閩北建筑樣式多以杉木為骨、方石為基,輔以青磚灰瓦,卵石砌坪。
“首先是墻壁增厚,協助隔熱。”蘇重威介紹說,閩北建筑常用“夯土磚”,在墻面與墻體之間,以空斗砌法創造一個“空氣層”,幫助建筑隔熱,內墻再以石墻為修飾。而混有稻草的黏土層,則形成一種復合材質,使墻體兼具防潮和隔熱等功能。
這種增厚墻壁的做法不僅存在于閩北建筑中,在徽派民居和北京四合院等傳統建筑中,都采用類似的方法。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設計院綜合一所所長、綠建中心主任曾宇介紹說:“這些傳統建筑大多采用雙層墻,保溫隔熱的同時,夏季通過自然通風帶走熱量,冬季形成溫室保溫。”
“屋頂挑高,促進通風,同時地道引風,調節溫度。”蘇重威介紹說,廂房一般是3層,一樓活動空間,二樓儲藏室,三樓則只有屋頂,沒有墻壁,主要是利用通風原理,讓室內保持涼爽宜人的溫度。在地坪石板下方,偶爾會順應地勢埋設風道,將宅院后方經水塘降溫的冷空氣導入。“在沒有空調可用的年代,提升空氣中濕度以吸收‘潛熱’,是很常見的建筑降溫手段。”
“而北京四合院等傳統建筑則大多是坡屋頂,采用悶頂以及老虎窗加強保溫隔熱。并且在山墻上部開洞,促進熱空氣排出,引導自然通風。”曾宇說。
為了加強采光,閩北建筑使用了漏斗天井。蘇重威解釋說,古時候沒有電燈,燭火又有危險性,只好活用頭上的陽光。“這種漏斗天井不僅能將明亮的天光引入室內,而且相較于一般天窗,還能減少直射進來的輻射熱。”這種通過天井或庭院,促進自然通風,降低夏季室內溫度的方法,在北京四合院等傳統建筑中也經常應用。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城市研究所規劃師鄭鑫源指出,中國古代的“綠色建筑”不僅僅是在建筑單體內采取各種節能措施,還包括建筑外的生態環境系統。
“古代建筑本身就對環境的影響小,很多原有樹木植被都保留的,比較尊重自然和場地。”鄭鑫源認為,古代的風水說、天人合一等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建筑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古代的“綠色建筑”從整個區域的角度,能夠尊重場地的自然生態本底條件,能夠維護或改善周圍的微氣候微環境,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
中國古代對植物的應用駕輕就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人對竹子等庭院植物的喜好,不僅提高了庭院的美觀性,某種程度上也改善了住宅周邊的微生態,利用植物蒸騰作用,起到了降溫的作用。“西曬的外墻種植爬藤植物,起到隔熱作用。同時,種植落葉喬木,夏季遮陰,減少熱島效應;冬季葉落,不遮擋陽光。”曾宇說。
今:科技如何加持當代建筑?
在國外,很長時間以來,建筑師們試圖用照明和空調設備,打造適合生活的場域。但遺憾的是,很多現代建筑采取的通風、采光、隔熱等人為手法,并沒有順應自然求與周遭環境的特性,變成一種極不協調的設計。不僅耗費建材,在后續幾十年的使用與居住過程中,更會造成電力與水資源的過度消耗。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原理事長石定寰指出,建筑是能源消耗大戶,占能源總消耗量的1/4~1/3,同時還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近年來,很多國家和建筑設計師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將目光轉向了綠色建筑,試圖尋找出一條既環保又舒適的新路。
在泰國曼谷的朱拉隆功大學,頌拓·博雅提卡(Soontorn Boonyatikarn)教授一直致力于綠建筑設計與工法。他設計建造的生物太陽能之家雖然只有3層,但是充分結合了當地自然環境、氣候等條件,用電量僅為同等使用面積樓房的約1/16,而且通過通風設計,加上植栽與地道降溫等機制,在地處熱帶的泰國,能將室內溫度穩定維持在25℃上下、相對濕度保持在50%左右,并擁有良好的空氣品質。
德國的蒙圣尼斯(Mont-Cenis)學院大樓,是以“屋中屋”的方式興建的綠色建筑。外層以建筑整合型太陽能板(BIPV)建造100萬峰瓦(1MWP)的“微氣候帷幕”,內在空間則包含圖書館、水池、咖啡館等建筑物。
這座大樓用許多木材做梁柱,這些木材都是當地為了讓森林健康成長,而疏伐產生的建材,也等于將二氧化碳固化在木材中,極具德國特色。
在我國,同樣有大量因地制宜的綠色建筑。走進四川省綿陽市楊家鎮小學教學樓,明顯感到一陣清涼。經過精心設計,這里夏季室內溫度比室外溫度低1℃~3℃,相對濕度可以降低10%~30%,舒適度明顯提高。負責設計的國家住宅工程中心總建筑師曾雁解釋說,設計團隊為配合當地的地形變化,在整座學校創造出3個臺地。教室、辦公和宿舍等主要建筑的屋頂加入了緩沖層,外墻也采用復合墻體,加強隔熱和保溫作用。為了增強防潮效果,建筑底層還使用了架空設計,利用流通的空氣帶走濕氣。
高科技的加入讓很多綠建筑如虎添翼,彌補了建筑周邊環境的不利條件。在江蘇蘇州吳江中達低碳示范建筑中,設計者運用太陽能光電系統、太陽能熱水、底層架空通風、屋頂和墻面綠化、陽臺自遮陽等技術,不僅解決了南向眩光問題,而且活用太陽能,打造出舒適宜居的居家空間。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在設計過程中還融入了臺達研發的智慧樓宇解決方案,可以通過排風控制系統,自動過濾空氣并與戶外空氣交換,提高室內空氣品質,即時監測水、電等資源能量消耗,達到最佳節能效果。
專家:建筑原理古今皆然,即是“順應自然”
綠色建筑的奧秘到底在哪里?是中國的古老智慧更勝一籌,還是現代科技道高一尺?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國家住宅工程中心主任仲繼壽一語中的:“建筑原理古今皆然,即是‘順應自然’。”
傳統建筑是用自然的方式,現在白話叫“被動式”。當前建筑技術發達,但原理還是一樣,就是怎么利用大自然(風和陽光)的好處,并且規避它的負面影響。理念沒變,只是手法更先進了。
“綠建筑的核心理念應該是,無論現代技術多先進,傳統理念仍有它生存的土壤,不能被忘懷,如何把這兩種形式結合,應該是未來綠建筑要宣導的關鍵。”
“不同國家和地區對于綠建筑的設計,都應該要有一套當地標準,以符合當地的氣候和自然條件。”鄭鑫源認為,綠建筑應該尊重自然。“其實說到底就是因地制宜,有些措施并不適合所有地方,比如現在建筑里的綠色屋頂,對于干旱少雨地區,綠色屋頂的維護成本較高,這可能就需要采用其他更適宜本地生態環境條件的措施。”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