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天
垃圾分類的“集體意識”在萌芽
樣本家庭:朱萍(海曙區段塘街道南都社區居民)
分類感言:四年來,我感受到了身邊親友、小區居民觀念的變化,從最初的懷疑、冷淡乃至拒絕和反抗,到如今的理解和接受,垃圾分類的“集體意識”正在萌芽。如今,寧波已擂響全面開展垃圾分類的“戰鼓”,發布生活垃圾分類指南,將垃圾分類定義為“新時尚”,這讓我的信心和底氣更足了。
從2015年試點生活垃圾分類開始,朱萍就沖在第一線,承擔起義務垃圾分類督導員的工作。近年來,她感受到了身邊親友、小區居民觀念的變化,從最初的懷疑、冷淡乃至拒絕和反抗,到如今的理解和接受,垃圾分類不再和“臟亂差”掛鉤,“集體意識”正在萌芽。
在社區見證分類意識“升溫”
四年前,朱萍常常遇到這樣的尷尬場景——
當時的南都社區剛開始試點垃圾分類,大部分居民都不清楚垃圾分類的具體方式,更沒有養成良好的分類習慣。遇到投錯垃圾的居民時,朱萍只能“厚著臉皮盯著看”?!皩Ψ劫|問我為什么總是看他,覺得一個陌生人守在垃圾桶旁,非常奇怪。我只能耐心解釋‘餐盒和餐巾紙不屬于廚余垃圾’,希望他盡量理解我的工作,為垃圾分類出一份力?!?/p>
類似的情形多了,身邊的許多隊友都打了退堂鼓?!澳嵌螘r間,不少人放棄了。有的是家人反對,有的是覺得受人冷眼不值得。”朱萍則咬著牙堅持下來,她常常自我安慰“萬事開頭難”,只要帶頭執行、堅持不懈,“五年后總能看到成效的”。
令她高興的是,心中的“五年計劃”四年后就實現了。如今,寧波已擂響全面開展垃圾分類的“戰鼓”,發布生活垃圾分類指南,將垃圾分類定義為“新時尚”,這讓朱萍有了充足的底氣。
今年5月,南都社區啟動撤桶并點,第一個開展工作的小區是百合園。那段時間,朱萍幾乎天天站崗守候,告訴居民新的垃圾投放點在哪里,勸導他們提前做好分類?!艾F在,社區的居民大多認識我,會親切地問好,耐心接受我的勸導,還會在下雨天邀請我進家門避避?!敝炱几锌卣f,“幾年來打下的基礎就起到了作用,大家的接受速度很快,垃圾分類工作推進相當順利?!?/p>
此外,南都社區的樓道里也出現了一棵課“垃圾分類樹”,分散生長的“枝椏”上張貼著一顆顆蘋果,代表了該樓道的每一戶分類合格的家庭?!按蟛糠志用耩B成垃圾分類意識后,會自然帶動鄰居們效仿跟進。我們會鼓勵黨員家庭主動亮相,在分類樹上額外張貼小紙條,更好地起到模范帶頭作用?!蹦隙忌鐓^書記姜吉波說。
習慣養成“新招”頻現
由于較早開始試點,南都社區垃圾分類工作推進的阻力相對較小,但仍有很多固執的“分類釘子戶”,需要精準施策、巧妙破題。
朱萍所住的小區位于段塘街道,靠近中心城區,居民基本上是寧波人,但暑假期間仍會出現不少走親訪友、照顧小孩的外地人?!八麄兊耐A魰r間較短,且存在一定的語言障礙,交流難度較大,會出現一些垃圾亂投放的現象,勸導的難度會大一些。”朱萍說。
南都社區的解決辦法是挨個勸導,集中做好這一小部分人的思想工作。但在外來務工人員大量集聚的城郊接合部,光靠社區干部或村干部勸導,顯然是吃力不討好的。
為此,集士港鎮廣昇村想出了一個新辦法,一方面將“垃圾的分類定點投放”寫進村規民約,另一方面與房東簽訂協議,要求他們遵守農村垃圾分類房東監管工作,成為租客們的“專職垃圾分類督導員”。
這種“間接治理”的方式,效果令人驚喜。以廣昇村為例,絕大部分外來務工人員都選擇配合,約50%能做到準確分類。為此,村干部們“趁熱打鐵”,與區垃圾分類辦配合組織房東參加農村垃圾分類培訓,每節課持續一個半小時,以多種形式完成科普工作。
在寧波,還有很多垃圾分類習慣養成的“新招”。
海曙區鼓樓街道開設了垃圾分類“綠色銀行”,可以在完成分類后兌換日用品,同時組織“跟著垃圾去旅行”“有愛換有害”“垃圾分類進校園”等宣傳活動,截至今年5月已舉辦160次。
專注智能回收的本土企業“太空俠”則聚焦年輕群體的習慣養成。今年4月,“太空俠”嘗試將垃圾分類和運動健身結合起來,既愉悅身心,又創造社會價值。今年6月,該企業又嘗試以投遞垃圾的形式探索精準扶貧新路徑,為貴州的孩子們完成心愿?!拔蚁胱尷诸愖兂梢患猛娴氖虑?,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參與。垃圾分類需要幾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他們的認同至關重要。”該企業的創始人祝元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