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海洋牧場規模化建設的‘牧場運動’幾近半個世紀,而海洋牧場建設的初始‘牧場理念’形成更可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但至今關于海洋牧場建設核心的‘牧場思想’和‘牧場理論’至今尚未形成。”2日—4日,第二屆中國國際海洋牧場暨漁業新產品新技術博覽會在大連舉辦,2日在同期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海洋牧場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丁德文表示,中國應該也一定會在世界上建立起生態文明的社會,建設好“一帶一路”的海洋牧場。
什么是海洋牧場?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一級調研員栗倩云解釋,海洋牧場就是基于海洋生態系統原理,在特定海域,通過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產、索餌或避敵所需要的場所,是可增殖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漁業模式。
我國的海洋牧場建設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十八大以來,海洋牧場迎來了難得發展機遇。
“目前全國建成海洋牧場200多個,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86個,用海面積超過2300平方公里。”栗倩云說,據測算,已建成的海洋牧場年可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19億元、生態效益604億元,年度固碳量19萬噸,消減氮16844噸、磷1684噸。
然而,當前海洋牧場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
“公益性海洋牧場主體缺位、經營性海洋牧場動力不足、海洋牧場科技支撐能力薄弱、海洋牧場監測評估存在困難等都是海洋牧場在發展中存在主要問題。”栗倩云說。
“在海洋牧場科技支撐能力薄弱方面,由于部分建設標準與規范缺失或普及推廣不到位,導致部分地方海洋牧場建設出現低質化發展傾向,沒有體現建設的先進性和科學性。”栗倩云介紹,從事海洋牧場研究的機構和專業人才不足,一些關鍵技術還未完全突破,難以支撐我國大規模海洋牧場建設發展。
如何科學推進海洋牧場發展?
“要堅持科學的發展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發揮綜合效益。在推進海洋牧場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將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放在首要位置,堅持規劃先行,合理確定海洋牧場建設類型和規模,避免出現一哄而上、盲目發展的問題。”栗倩云表示,也要充分發揮海洋牧場綜合效益高的優勢,將海洋牧場與保障水產品供給、促進漁民增收更好地結合起來,使海洋牧場真正成為漁業的“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
與此同時,還要加強科技支撐,開展科技攻關,構建監測體系。“需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術推廣和企業的科技力量,加強產學研推銜接合作,對海洋牧場關鍵與共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還需進一步完善海洋牧場監測評價制度,構建全國層面海洋牧場監測體系,科學評價海洋牧場建設效果。”栗倩云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