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垃圾分類挺有意思
7月30日,余新鎮金星村居民徐麗萍像往常一樣,下班取了快遞包裹,打開一看,牙膏、洗衣液、洗衣粉……“真不錯,就跟平時網購一樣,很方便,關鍵還沒花錢,都是生活垃圾分類獲得了‘垃非’積分兌換的。”徐麗萍高興地說,第一次體驗新推出的“垃非”網購,花了19380積分,換購了6支牙膏、1瓶洗衣液、3包洗衣粉、2袋大米,挺劃算的。
而這近2萬分的積分積攢,徐麗萍覺得也并不難。每天家里老人按“四分法”把農村生活垃圾分成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她把易腐垃圾、其他垃圾扔進分類垃圾后,拍照上傳至“垃非”APP,經過后臺管理員審核,準確達標,就能獲得30分自查分和20分審查分。
徐麗萍給記者算了筆賬,每天自查、審查得50分,每周第三方督查達標通過再得40分獎勵,天天如此,滿一個月還能獲得額外2000分獎勵,這樣一個月就有3660分,還有通過“垃非”預約上門收購可回收垃圾,獲得相應積分,全區根據積分排名給予的月度、半年度、全年度獎勵。近一年時間,她家的“垃非”賬戶累計積分已達41160分。1個積分相當于1分錢,相當于徐麗萍一家近一年分類家庭生活垃圾就賺411.6元錢。
這種每天分垃圾、拍照片、贏積分、兌換日常用品的習慣,已隨著豐富的宣傳推廣活動被越來越多農村居民所喜愛。截至目前,全區已整村開展50多次“垃非”積分優惠兌換活動、各村下組開展了10多次優惠兌換活動,建立了垃圾分類黨員聯片包干責任制,“垃非”考核系統已實名注冊用戶40676戶,其中35000多戶獲得了分類積分,累計下發3.987億個積分,積分最高的農戶已獲得286940個積分。
“垃非”成為南湖區農村百姓使用率越來越高的一款APP。打開“垃非”APP,在原有的家宴報備、積分排名、當日廢品價格、垃圾袋綁定、拍照自查、賬戶信息、預約回收等模塊基礎上,最近又新增了“百曉生”和線上積分兌換兩大板塊。
已涵蓋300多種常見生活垃圾歸類信息的“百曉生”仍在不斷擴容數據庫。居民遇到疑難分類,在“百曉生”中輸入物品名稱,“垃非”會教你正確分類。如在“百曉生”中輸入瓜子殼,下方4個分類垃圾筒中綠色的易腐垃圾筒蓋會跳動一下,表示瓜子殼是易腐垃圾。
“垃非”積分兌換在原先線下49家農村兌換商店的基礎上,今年南湖區又與“蘇寧易購”合作,在全省率先推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積分網上購物,百姓足不出戶就能兌換到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首期推出的8款爆款產品經農戶投票產生,推出一周已達成87筆交易,農戶已陸續收到包裹。
管理監督者:數據圖片“說話”更信服
“美好生活,垃非先行……”撥打南湖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人員的電話,一段與視頻同步的“垃非”宣傳彩鈴立即入眼入耳。數字化、大數據讓農民生活垃圾分類更輕松、積極性更高的同時,也讓南湖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監管、考核顛覆傳統。
掃二維碼、拍照、上傳照片是南湖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審核、監督人員最常用的一套動作。收集單位收集每一份垃圾,必須掃碼上傳垃圾分類準確情況;清運單位每次清運垃圾都必須上傳垃圾房照片并形成電子地圖;回收單位每一次可回收垃圾回收也會留下電子收據;督查員每天上門指導村民如何分類,并使用“垃非”APP現場對分類情況拍照打分;分類投放亭的亭長每天掃碼簽到,上傳投放亭的照片……這些照片、地圖等通過后臺,形成海量數據庫,相關職能部門即可實時掌握分類亭、中轉房的運維情況,通過圖片監督百姓的分類準確率,使每個環節工作人員的考核有理有據。
“一開始‘垃非’主要是建立數據模型,從源頭上解決百姓參與難;之后的2.0版本我們把督查員、亭長、審查員、每級工作人員、運維公司等管理內容納入其中,破解管理考核難;隨后的3.0版本打通各個環節,實現四類垃圾去向數據實時展現;如今正在打造的4.0版本正向個性化延伸,加入了分類小紅包、‘百曉生’、網購等新元素,并不斷完善。”區農業農村與水利局副局長陳軍介紹,不斷探索更新中,“垃非”已成為南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主要特色。去年南湖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被評為全省優勝區,還獲得了全國性榮譽,大數據精細化管理項目入選了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創新項目。
南湖區四類垃圾全部實行統一定點“集中化”處理。其他垃圾由嘉興市綠色能源有限公司焚燒發電,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由嘉興環境衛生管理處和嘉興市嘉環園林工程有限公司統一回收處理。此外,新建了南湖區農村生活垃圾(易腐)處理站,采取快速微生物發酵成肥技術,處理易腐垃圾。值得一提的是,四類垃圾的收集處理量已實現實時統計,電子報表通過系統進行展示,易腐處理站也進行了提升改造,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真正分類處理。
打開“垃非”,四類垃圾的去向一目了然。一組數據顯示:2018年12月,全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農戶平均自查率為5%、投放率為10%;2019年6月,農戶平均自查率已提升至40%、投放率已提升至63%;眼下黨員戶自查率、投放率分別較普通農戶高出15%和17%,平均積分高于其他農戶200分以上。
自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進入強制實行生活垃圾“四分類”時代,“垃圾分類”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門詞。當許多上海人正為適應生活垃圾“四分類”改變生活習慣時,在嘉興市南湖區農村,4萬多戶農戶已經逐漸養成生活垃圾分類習慣,并形成風尚。
這4萬多戶農戶的手機里,都裝有一款名叫“垃非”的APP。這款由南湖區首創的貫穿垃圾“分、收、集、運、處”各個環節的考核系統,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全流程數字化改造。
分類袋和分類桶均有農戶對應的二維碼,讓每一份垃圾擁有“身份證”;各分類亭、中轉房、處理點也有對應的二維碼,實現全流程清晰;農戶、收集員、督查員、管理員、運維公司等在系統里都有不同的身份和職權,通過系統將制度固化;由政府、銀行、回收單位、“垃非”運維公司簽署“四方協議”,實現積分全天候便捷安全支付……
自去年8月17日南湖區“垃非”考核系統正式上線使用以來,已在不斷探索更新中升級到4.0版本,用大數據建起4萬多戶農民生活垃圾從產生到處置完成的透明化通道,破解了源頭參與難、管理考核難、數據歸集難等痛點、難點,讓農民喜歡上垃圾分類,管理監管變得簡單,數據分析更加精準。目前,南湖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資源化利用率和無害化處理率基本達100%。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