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7月2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尤暢 邵巧宏 通訊員 范丁杰)最近,憑借“垃圾分類率100%”這個數字,寧波鄞州區姜山鎮陸家堰村迅速躥紅,成了垃圾分類“網紅村”。
日前,記者走進陸家堰村,只見各條道路十分潔凈,小品風景隨處可見,創意墻繪清新雅致。記者隨機走進一戶人家,村民樓常美正張羅著午飯。在她的腳邊放著一只綠色的廚余垃圾桶,只見她拿起絲瓜皮、魚肚等廚余垃圾隨手就丟了進去。
“怎么不用垃圾袋?”見記者一臉疑惑,樓常美連忙解釋:“不用垃圾袋,這是我們村垃圾分類的訣竅。村里每天會有人上門收,還幫忙把桶洗干凈、消毒,村里服務這么到位,村民都打心底愿意配合。”
隨后,記者拐進小弄堂查看垃圾桶。沿路隨意打開十來個垃圾桶,除了沒套廚余垃圾袋,對于分類內容挑不出一點瑕疵。
“我們剛開始搞垃圾分類,也是采用廚余垃圾袋分類,但效果一般,時常會混進紙巾、塑料袋和包裝盒,我們還要開袋分揀,工作繁瑣不討好。”在村委辦公室,村支書姚宏法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村里共365戶,每月光垃圾袋就要花費4000元,一年近5萬元,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不用垃圾袋,不是為省錢,也不是倒退,而是讓每個人的垃圾分類行為在陽光下得到監督。”姚宏法說,去年初,經大家討論,一致決定不再發垃圾袋,轉而給每家每戶發放3只垃圾桶,其中兩只為廚余垃圾桶,廚房和門口各放一只,隨時要接受志愿者的監督檢查。而門口的廚余垃圾桶,由清運員上門統一收集,并安排清洗和消毒。
“萬一有村民不好好分,怎么辦?”記者問。
“那以后就沒人幫他清運垃圾了。”姚宏法拉著記者來到村委服務中心,指著報刊架上厚厚幾疊承諾書說,“這些承諾書,每個村民包括租戶都是簽字的。”
為提高村民垃圾分類積極性,去年5月,陸家堰村建起了全區首個村級廚余垃圾處理中心。“廚余垃圾倒進去,經過15天到80天的發酵后,變成有機肥和沼氣,實現綠色循環利用。”姚宏法說,陸家堰村已實現廚余垃圾不出村,每年產出廚余垃圾600噸,都在該中心處理。
寧波市委常委、鄞州區委書記褚銀良:垃圾分類工作重點在源頭,難點也在源頭,關鍵在于做好基層基礎工作,做好人的工作,讓廣大居民“唱主角”。生活垃圾分類即將從“軟指標”變成“硬任務”,鄞州將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精心組織、精準破題,堅持系統抓、抓系統,執法監督與普及教育并重,投放、運輸、處置3個環節統籌,商超、生產企業、家庭全覆蓋,政府、社會組織和居民聯動,努力形成全民參與、自覺參與、精準參與的良好局面。
鄞州垃圾分類工作亮點:鄞州區正積極推進“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兩網融合工作,截至5月底,已安裝智能回收機179臺。大力推進其他垃圾直運改革,目前首批5個小區、第二批8個小區的廚余垃圾“出戶直達”收運模式試點工作已經全部啟動。
目前,鄞州區居住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100%;145個行政村開展了垃圾分類,覆蓋面達到80.1%;機關事業單位、中小學校、國有企業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