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黃浦江源第一漂游玩
一場“百筏千人首創大世界基尼斯”活動,讓黃浦江源第一漂火了一把。這段時間,景區日接待量有了明顯提升,相比往年提高10%左右,尤其年輕人的比例在上升。
“這在往年,想都不敢想。”安吉黃浦江源漂流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鄒勝才說,近年來,景區年接待量整體下降一半,已進入運營的“疲憊期”,此次創新開展百筏千人活動,也是謀求轉型的一個策略。
經營十余年,進入“疲憊期”
黃浦江源第一漂是一家傳統漂流景區。游客坐在竹筏椅子上,由筏工撐筏,沿著漂道緩緩前行,欣賞沿途風景,就是這類竹筏漂流的真實寫照。
“十年前,我們漂流是很受歡迎的。”鄒勝才介紹,黃浦江源第一漂是安吉首家漂流景區,至今已經營15年左右,年游客量高達十萬人次,最高峰時有14萬人次。“近年來明顯感到有些‘疲乏’,一年接待量維持在7、8萬人次,且以老年團、家庭親子游為主。”他說。
分析原因,鄒勝才認為,首先是模式的傳統,不能適應新時代游客的新需求。“我們這條河是南溪河,漂道全長4.5公里,比較平緩,途中僅有幾個急流口,沒有十分驚險、刺激的漂道,寬度在80至90米,最寬處近200米,30至40艘竹筏可以同行,以休閑觀光為主。
關鍵是,近年來,安吉夏季玩水品牌逐步打響,漂流項目逐漸增多,目前全縣共有11個漂流項目,大多比較驚險刺激,按類別分,有驚險刺激峽谷漂、浪漫趣味溪澗漂等。“安吉散客越來越多,這些驚險刺激的漂流很符合年輕人口味,竹筏觀光游吸引不了他們的眼球。”縣文體旅游局市場推廣科科長李靜表示,竹筏漂流其實是水上旅游項目的一個補充,進入經營“疲憊期”不可怕,重在尋求新出路,如何奮勇直追,搶奪市場“一杯羹”。
尋求差異化,打響“文化牌”
如何轉型?黃浦江源第一漂選擇的是差異化發展之路,借助文旅融合契機,打響“文化牌”。
在鄒勝才看來,竹筏漂流雖然吸引力不強,但可以成為四季產品,相比其他刺激性漂流項目來說,也具備自身優勢。“早前,我們組織人員前往云南麗江、廣西桂林等地考察,我們與桂林漓江竹筏觀光游很相似,那邊的筏工穿民族服飾,會唱山歌,文化底蘊濃厚,特色鮮明。”他說,目前景區這批筏工基本是當地百姓,沒有這些特色。
“南溪河兩岸風景優美,可以借鑒桂林的做法,從當地引進一批會唱山歌的‘夫妻工’,讓游客一邊體驗竹筏游,一邊聽山歌,而且與本地人工相比,那邊人工成本更低。”黃浦江源第一漂相關負責人說,也可以邀請游客參與對山歌,提高他們的體驗感。
除了唱山歌,景區也有想法在兩岸增加硬件設備,布置非遺展示點,現場展示安吉民間的手工絕活,讓游客了解非遺文化。同時,為了讓整個漂流行程不那么單調,還計劃在漂道布置節點,展銷土特產。
“我們的漂流更適合團隊游或親子群體,接下來,還將嘗試與周邊的一些景區、民宿聯動,進行資源整合,帶動客源群體。”該負責人表示,今年推出“百筏千人基尼斯”這項活動,也是為下一步打造“全國竹筏聯盟”,吸引更多竹筏愛好者前來體驗做準備。
拉長產業鏈,豐富“水上游”
在李靜看來,黃浦江源第一漂尋求差異化發展路子可行性較強,也值得鼓勵。“近年來,我縣水上項目不斷涌現,確實存在同質化發展現象,我們也一直在鼓勵旅企走差異化發展路子,黃浦江源第一漂邁出這一步,也引起了行業內的思考。”她說。
“隨著市場的變化,旅游產品都在更新換代,努力為游客提供不一樣的感受,留住他們。”李靜表示,漂流是季節性旅游產品,一般到每年10月份就結束運營,而竹筏漂流卻能成為四季產品,甚至可以開發冬漂,拉長產業鏈。這樣一來,也能改變游客認為漂流只有濕身才好玩的觀念。
正因為是季節性產品,如今也有不少漂流企業在開發新業態。比如,十八道灣漂流景區推出山地車項目;仙龍峽漂流試水星空露營項目,打造運動休閑基地。“要讓游客到了漂流景區,不僅僅只有夏季的玩水,還能在其他季節體驗不同的玩法,延伸產業鏈,拉開游玩時間差。”縣文體旅游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羅福娣說。
在我縣,漂流差異化發展路子還有其他嘗試。天子湖鎮受榮村為了保護水源,開發玻璃水滑道項目,預計今年8月份試營業;鄣吳鎮也引進玻璃滑道項目;浙北大峽谷景區也在醞釀空中水滑道項目。“差異化的路子不僅豐富‘水上游’內涵,還能避免行業間的‘價格戰’,最終促使漂流景區走出一條長期性、可持續發展路子。”羅福娣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