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垃圾分類”成了火熱話題。7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措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開始實施。
事實上,垃圾分類對杭州來說,一點也不陌生。
2000年6月,杭州就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全國8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開始了垃圾分類的嘗試和探索;2015年,杭州又入選全國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2017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確定了46個垃圾分類先行試行重點城市,杭州就是其中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已開展垃圾分類的小區有3400余個,各類機關、事業單位2036家,覆蓋率達到90%以上,并創建垃圾分類示范小區204個。
昨天上午,杭州市城管局組織各界媒體代表參觀九峰垃圾焚燒廠,實地了解了生活垃圾“如何分、怎樣投、哪里去、怎么處”。其間,市城管局透露,為了提高市民的參與度,他們已制作完成了一系列科普類生活垃圾分類手冊,還牽頭開發了垃圾分類智能小程序,馬上就可以和市民見面。
垃圾焚燒廠成花園式環保教育基地
聞不到垃圾惡臭、看不到污水橫流、空氣中見不到煙塵,取而代之的是草地、噴泉、綠樹。
九峰焚燒廠和想象中不一樣,更像是一個大花園。辦公、垃圾處置都在一個樓內,大家隔著櫥窗,就能清楚看見垃圾處置的各個環節。
光大環保能源(杭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清介紹說,2017年11月投產后,這里現在已成了環保教育基地,全天候向公眾開放,今年上半年就有1.5萬杭州市民前來參觀。
記者來到垃圾焚燒廠的垃圾倉,這里24小時運轉,隨時接收黃桶垃圾清運車輛的傾倒。
一車車垃圾從進料口嘩啦啦傾倒進巨型垃圾倉——由于倉里的空氣為負壓,幾乎聞不到垃圾臭味。倉內有兩臺大型吊機,操作工就坐在倉上方的玻璃小屋里,用八爪魚造型的機械臂來抓取垃圾,一次能抓10噸垃圾進爐焚燒。
“新到的垃圾都要在倉內發酵3—7天,控干濕垃圾的水分,然后再進爐焚燒,體積會縮小90%,爐渣還可以再生利用。”陳清說。
據了解,這里主要處理部分主城區以及余杭區的部分生活垃圾,每天焚燒量大約是3000噸。廠里焚燒爐溫度常年保持在950℃—1100℃,二噁英的排放量遠遠低于歐盟標準。
杭州垃圾仍是“四分”
干垃圾、濕垃圾……現在網上傳的“上海的垃圾分類法”,讓很多杭州市民有些犯暈。
昨天,杭州市城管局明確表示,杭州現在乃至今后的垃圾分類法,沒有“干垃圾”和“濕垃圾”之說,還是采用原先“四分”法,只是名稱上有稍許調整,分別是有害垃圾(紅桶)、可回收物(藍桶)、易腐垃圾(綠桶)和其他垃圾(黃桶)。
另外,對于分類后四種垃圾的處置方式,杭州市城管局市容環境衛生保障中心相關負責人也詳細做了說明。有害垃圾定期收集后運至專門的危廢處理廠做無害化處置;可回收物通過再生資源回收的渠道進行資源化利用,計劃到2020年杭州將建設再生資源回收網點2000個,建設分揀中心48萬平方米,年分揀能力達到200萬噸;易腐垃圾有些進行資源化的利用,剩余部分則進行生態填埋,目前杭州資源化處理能力為850噸/日,規劃到2020年,分別在天子嶺、大江東、富陽三個循環經濟產業園等再建,日處置能力將超過2000噸;其他垃圾優先焚燒,剩余填埋,杭州現有的焚燒處置能力為8500噸/日,規劃到2020年焚燒處置能力達到14000噸以上。
杭州市城管局表示,目前杭州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已經完成了一半以上的項目建設,等到明年臨江焚燒廠等項目建成后,杭州的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將基本建成。
垃圾分類科普手冊即將到來
杭州市城管局透露,目前,全市日均垃圾量12000余噸,按此計算,用3年時間就可把西湖填滿,所以,垃圾分類勢在必行。
根據杭州市統計局以及學校社會調查情況看,杭州的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很高,達到了96%,但實際的參與率卻并不高。
過去的兩個多月,城管部門就在忙乎一件事,希望能有效解決垃圾分類推廣中市民“知行不合一”的問題,提高分類參與率。
“兩個多月,我們對杭州市民日常的生活垃圾梳理了一遍,吃驚地發現,大概有1.6萬種。那么多垃圾,大家都要分清楚并準確投放,確實有難度。”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他們已制作完成了一系列科普類生活垃圾分類手冊,馬上就可以和廣大市民見面。同時,城管聯合其他公司開發的垃圾分類智能小程序也即將亮相,今后大家只要用手機掃一掃,就能快速識別垃圾類別,不會再“傻傻分不清”了。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