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位于旌德縣靈芝公園的全國首個“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展示館,迎面是一面立體浮雕榮譽墻,全面生動地展示著當地踐行“兩山”理論過程中取得的成果,一側墻面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等字樣引人注目。
“我們堅持以‘兩山’基地建設為主脈絡和總抓手,守護綠水青山,聚集人氣才氣;打造健康產業,鑄就金山銀山,勇當‘兩山’理論的忠誠實踐者和創新排頭兵。”旌德縣副縣長孫軍平告訴記者,該縣近年成功創成國家級生態縣,先后獲得全國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國際慢城、中國森林氧吧等多項殊榮。2017年9月21日,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現場推進會上,該縣被原環保部命名為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堅持理念先行
打造生態文明縣域樣板
旌德縣地處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核心區,人口只有15萬人。“過去旌德交通閉塞,沒有資源優勢,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我們曾承接了發達地區轉移的一些落后低端產業,但很快意識到傳統工業不適合我們,常規的發展路子在旌德走不通。”旌德縣委改革辦主任陳福銀告訴記者。
如何找到一條適合本土的高質量發展路徑?2015年,旌德縣超前規劃,成立由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任主任的縣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委員會,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先行,突出打造綠色空間樣板,先后以“保水、保土、保空氣、增綠”和“青山、綠水、興林、護田、藍天、七彩”為主題,圍繞打贏藍天保衛戰和構筑生態廊道等,持續開展“兩山”行動,近年來投入18.6億元推進74個項目。此外,當地全面推進河長制,在全省縣級層面率先探索推行林長制,率先在全國建立智慧林長信息平臺,率先在全省試點發放林地經營權證,率先在全省推進林權收儲擔保融資,創新實施“林農增收五法”,實現“林長制林長治,不砍樹能致富”。
圍繞打造綠色產業樣板,旌德縣強力開展“綠劍”行動,對玻纖廢絲、石材加工、非法采砂等進行專項整治,處理“散亂污”企業49家;制定舉報獎勵辦法,開通綠色“110”電話和微信平臺,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全面淘汰玻纖行業陶土坩堝拉絲工藝與裝備,玻纖企業從38家整合為目前的24家。“這兩大行動,一個是‘立’,一個是‘破’。‘兩山行動’重在守護生態文明,‘綠劍行動’則是解決環保問題。”陳福銀說。
為了打造綠色制度樣板和綠色文化樣板,旌德縣聚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探索建立了“四個一”。“一張表”,即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自然資源清產核資、確權登記、明確權責;“一套圖”,即多規合一,并統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三條控制線;“一本賬”,即綠色GDP的綜合統計和考核,探索建立生態文明指數,對縣域發展進行科學評價;“一張網”,即建設智慧環保調度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全面提升生態保護的科學化水平和分析決策能力。當地還開展“綠色細胞”創建行動,在全縣范圍內推進綠色機關、綠色社會、綠色生產、綠色旅游等創建行動,讓生態文明理念浸潤整個城市。
推動農旅融合
把“綠葉子”變成“金票子”
從旌德縣城出發,順著205國道向西北約半個小時,就到了興隆鎮三峰村悠然谷景區。走進景區,大片水杉林養眼養心。站在壩埂遠眺,只見一排白色的帳篷酒店和樹屋矗立在水邊,與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漫步景區,花香四溢,綠意盎然,處處彰顯非同一般的原生態景觀。
過去三峰村因地處偏遠,交通閉塞,村民們長期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2014年被列為省級貧困村。近年來,當地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引入外地客商投資建設悠然谷生態度假區,精心打造集養生休閑、娛樂、運動、餐飲和住宿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園和旅游養生基地,發展鄉村旅游,壯大集體經濟,引領村民發家致富,在實現華麗轉身的同時,三峰村一躍成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
“通過綠水青山招引八方人氣,進而發展旅游、會展、養老產業,實現農旅融合,這是我們探索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轉化的第一條路徑。”旌德縣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許文玉介紹說。當許多地方還困惑于如何“向生態要紅利”之際,他們先行一步走出了發展全域旅游的新路子。
“2014年,旌德只有3個旅游景點,境內不通高鐵、高速,全縣賓館缺乏特色、檔次不高,且只有600多張床位。旌德不缺自然美景,也不缺歷史文化積淀,但沒有相應的旅游設施和配套服務,好酒也怕巷子深。”許文玉說。
在探索“兩山”理論轉化路徑的過程中,旌德縣抓住“無景點旅游”、休閑旅游興起的大趨勢,打破“只有景區才是旅游點”的思維慣性,以“創A行動”為抓手,通過“點、線、面”的多層次謀劃,打造地域、產業全覆蓋的旅游模式。在旅游點和服務點的打造上,該縣根據既有的靈芝種植和宣硯開采加工優勢,進行觀光和體驗的跨界融合。各鄉鎮依據資源稟賦,打造具有差異化的風情小鎮。
點線面多層聯動,如今旌德縣已初步構建“參天大樹支撐、高矮喬木映襯、處處灌木叢生、遍地綠草盈盈”的旅游生態體系,“全域旅游+”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18年,旌德縣A級以上景區增長到54個,旅游床位數增長到4264張,接待游客386.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92億元。
瞄準生態工業
譜寫健康產業大文章
今年5月以來,旌德縣健康產業招商成果豐碩,潤澤眾融醫藥制劑產業園項目、中科博融系列保健品等生產項目先后簽約,正式落戶該縣經濟開發區靈芝健康小鎮。“通過綠水青山吸引高端人才,進而匯聚技術、資本、項目,發展生態工業,這是我們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第二條路徑。”旌德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倪彩文介紹說。
2015年7月,合福高鐵旌德站正式開通,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被打破,旌德的綠水青山迎來了轉化的重要契機。此時,大健康理念剛剛興起,旌德縣立足生態資源特色優勢,果斷提出“健康旌德”的發展新方向,并將其寫入“十三五”規劃。
一方面,旌德當地盛產中草藥,本土企業黃山膠囊公司也發展得不錯。另一方面,旌德生態好,正契合大健康發展的基礎條件。發展大健康產業與旌德的綠水青山優勢高度契合,旌德縣決定向健康制造產業領域發力,在招商過程中,他們轉變觀念,從過去的招企業、招資本,更多轉向招團隊、招前端,通過招引創新人才在旌德進行科研,優先進行成果轉化。
旌德縣與中國科技大學物質潔凈能源的傅堯團隊合作,率先嘗試把科研場所、創新企業、銀齡康養中心等機構建在原生態的青山綠水之間,為發展健康產業創造了合作的樣板。很快,科大科研團隊入駐健康智造中心。隨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合肥智能所也都簽約落戶。隨著科研平臺的不斷入駐,相關企業紛至沓來。
短短兩年多時間,旌德縣健康制造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就已初露雛形,以健康智造中心為“大腦”、健康制造業基地為“心臟”,研發、制造、金融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的高端綠色產業鏈初步形成。“好的環境吸引創新團隊,誕生高端創新成果,吸引創新企業落地,形成創新產業集群,再反哺地方經濟擴大規模,形成良性循環。”倪彩文說。
截至目前,旌德縣經開區入駐工業企業76家,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家;引入成果轉化中心3個,建成市級眾創空間1個,入駐初創型企業13家。隨著黃山膠囊、云樂靈芝、萬方紙業等一批健康制造企業達產達效,2018年,旌德經開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0.2億元,同比增長21.36%,其中,健康產業實現工業產值6.03億元,同比增長28.37%。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旌德縣下一步將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按照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研發、制造、金融三位一體的目標,依托現有產業基礎,進行產業鏈建鏈、強鏈、補鏈,全力做優做強生物醫藥產業和大健康產業,讓當地的綠水青山源源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