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爛的垃圾放藍,不會爛的放黃。”在浙江杭州桐廬縣的181個行政村里,會爛指可堆肥,這句口訣幫助農戶提高了分類正確率。當地2012年時垃圾的戶正確投放率是35%,到2018年上升至85%,全縣農村年減少垃圾焚燒量3.3萬噸,年產垃圾有機肥9000余噸。
垃圾末端處置一直是分類工作的難點。桐廬在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之初,采取一村一建或者多村聯建的方式,建立了145個垃圾資源化利用站點,通過微生物發酵和太陽能普通堆肥兩種方式,將垃圾變成有機肥,供本地種養大戶、合作社使用,還田還林。
除了本村消化,大量有機肥還走向了浙江省內110家超市,該縣引入市場化管理,由專業公司對村里處理的有機肥進行深加工,注冊“世外桃源”品牌走向市場,形成了一條綠色生態產業鏈。杭州市生態環境局桐廬分局副局長方文劍介紹,根據估算,農村里產生的1噸可堆肥垃圾能轉換成粗獷的有機肥250公斤,精加工后可制成品牌有機肥100公斤左右。
“世外桃源”有機肥企業負責人朱清理告訴記者,將農村垃圾分類資源化設備產生的有機肥原料統一收集后,與畜禽糞便、菜籽餅等高有機質進行科學配比,各項指標更優,也更具附加值。他說:“購買者還覺得是一種綠色時尚的生活方式,有些民宿老板甚至作為伴手禮送給游客。”
為了增強農戶垃圾分類的內生動力,各地探索出“美麗基金”“雞毛換糖”、星級評比、紅黑榜單、曝光約談等17種模式。如舊縣街道創新“雞毛換糖”模式,村民可每月定時到兌換點用可回收廢品兌換生活用品;分水鎮后巖村按照“村集體補助、社會資助、村民自籌”方式建立“美麗基金”,每年拿出10萬元重獎在垃圾分類、河道保潔、庭院整治等方面表現突出的農戶;百江鎮雙塢村結合網格支部月考定星制度,把全村村民代表和黨員組織起來與農戶結對,實行包干負責,將垃圾分類情況納入村民代表和黨員的考核績效。
針對旅游垃圾日益增多的現狀,桐廬縣加強了對農家樂、民宿的捆綁考核,通過上門宣傳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其正確分類,以便資源化處置、變廢為寶。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