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黃巖街頭,垃圾桶顏色樣式各不相同,由環衛工人踩著三輪車將垃圾桶拉到垃圾中轉站,再由大型垃圾車裝運至垃圾填埋場。人力消耗大,管理不規范,運輸過程容易出現“拋灑滴漏”。
去年開始,黃巖區打造“政府市場雙牽頭”的分類新模式,從示范試點出發,向全城區覆蓋。今年,黃巖繼續把垃圾分類納入區政府民生實事重點項目,圍繞“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工作要求,扎實推進垃圾分類示范區建設。
打造垃圾分類省級示范片區
今年上半年,黃巖生活垃圾分類智慧監管平臺投用,通過數據監測中心和車輛監管中心,將智能垃圾箱自動稱重、車輛視頻監控、后臺大數據分析等融入到垃圾分類各個環節,基本實現垃圾分類全程智能化監管。
西城街道在打造垃圾分類省級示范樣板片區過程中,推出一項新舉措,利用垃圾分類民主協商議事會,就垃圾分類工作開展過程中入戶宣傳難點、處罰措施欠缺、加強監督考核和獎勵措施等提出意見和建議。
該街道還由社區和物業牽頭組建小區垃圾分類督導志愿者隊伍,招募小區內的物業保潔人員擔任志愿督導的“桶長”,在每天居民活躍度較高的時間段,站在小區內垃圾桶旁,指導居民垃圾源頭分類、正確投放,以提升居民分類的準確率和知曉率。
黃巖區智慧城管中心也將垃圾分類納入監管范圍,將城區劃分為8大區塊24個網格,安排24名采集員進駐每個網格進行巡查采集,對垃圾桶滿溢、智能設備損壞、混裝混運等10類情況,還通過城管通APP實時上報至智慧城管中心,再轉派至第三方服務公司要求其在規定時間內處置完成。
讓垃圾“各歸其位”
在推進垃圾分類示范區建設過程中,黃巖區積極打造“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四分類鏈條體系,核心城區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
目前,該區已完成103個小區、75家單位、56所學校和所有大型商超、銀行和車站的分類投放設施改造,城區主次干道不規范垃圾桶全部更換完畢。安排分揀、督導員進行垃圾破袋分揀、大件垃圾粗分,核心城區垃圾分類覆蓋面達85%。
中端收運體系實現“便捷化”。增配垃圾分類運輸車輛,規范垃圾分類清運流程,建立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等清運專線;推行小區垃圾“直運模式”,直接將垃圾運送至填埋場。在107個小區試行廢舊織物、電器等手機預約上門回收工作,住戶可隨時通過支付寶“E丟丟”小程序預約。
此外,該區垃圾分類的末端處置體系也在日益完善。創新易腐垃圾“集中+分散”處置模式,建設2座日處理量約26噸的餐廚垃圾集中處置中心和6個就地分散處理點。同時,建設垃圾分類生態運營中心,集易腐垃圾處置、大件拆解、有害暫存和可回收分揀功能為一體。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