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參加“一村萬樹” 植樹活動。
浙江在線7月2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于山 肖國強 區委報道組 周盛)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夏日午后,走進滿樹果實的香榧林,衢州柯城區溝溪鄉直力村黨支部書記謝富昌的臉上,滿滿都是笑意。
5年前,他發動村民種香榧樹時曾夸下海口,10年之內就能賣錢。現在,10年之約才到第5年,9月就將收獲第一批香榧果。
直力村是柯城區較早探索“一村萬樹”模式的村。從2017年發起,到全區鋪開,如今的柯城,村村想要種樹,人人搶著種樹,106個村的村民,在邊角地、廢棄地、荒山地、拆違地、庭院地里見縫插綠,種下了上百萬株珍貴樹木,種出了一片片新綠。目前柯城區的經驗已在全省推廣。
一個村莊,種下一萬棵樹木,這事因何而起?這場鄉村綠化方式的創新,又給農村和村民帶來了什么?帶著種種疑問,記者走進了柯城區的鄉村。
逼出 一條振興新路
記者與謝富昌約在香榧地里見面,這片種滿10600棵香榧樹的山地,過去曾是柑橘林。
談起當初為什么要種香榧樹,謝富昌滿是感慨:“養豬和柑橘是過去農民主要收入來源,但柑橘賣不出價格,養豬會造成污染,環境好了,賺錢也要想其他辦法了,我們該怎么辦?”
直力村本身是個“空殼村”,村民手中僅有數十畝不產生效益的荒山。出路在哪里?望著地里一棵棵凍死的柑橘樹,謝富昌無數次問自己這個問題。柑橘凍死,生豬禁養,拆違地成為垃圾場,村子沒有特色,同樣的情況,曾在柯城區很多農村都存在。在姜家山鄉前昏村,村口曾是一片堆滿了建筑垃圾的拆違地,“村民都把這里當垃圾場。”前昏村村支委萬宏強說。
柯城區林業局副局長呂世民說:“近年來農村拆違后,留下不少建筑垃圾,不符合美麗鄉村的要求,要解決拆違地的臟亂差問題,要讓村莊復綠,最好還能帶來收益。”
每個村都想著改變現狀,直力村先選擇了種樹。2014年夏天,在考察過有“榧鄉”之稱的嵊州市谷來鎮后,村里決定發展香榧產業。直力村從未種過香榧,一開始大家是反對的。謝富昌說,選擇種香榧其實是被逼的,富裕的“榧鄉”谷來鎮,每年香榧給村集體帶來了好幾百萬元的收入,村民每年也有上萬元的純收入,這讓直力村人羨慕得不得了。
77歲的老黨員謝楊古說:“當時村民的意見很大。謝富昌還在會上拿了幾包香榧給大家吃,但大家說,還沒花生好吃。”可謝富昌拍著胸脯向大家保證,一定要種香榧樹,10年之后肯定有效益。第一年,直力村種下香榧6000株,今年掛果的這一批香榧,就是當時種下的。
受柑橘大面積凍死、土地拋荒、農房風貌提升等因素影響,2017年春天,柯城區提出了“一村萬樹”鄉村綠化模式。把盤活閑置土地、提振鄉村經濟等方面都考慮了進去,還提出了一個行政村要種植以珍貴樹、鄉土樹為主的綠化美化樹種1萬株左右的要求。
“一村萬樹”一出臺,就對柯城全區域進行了統籌,編制了全域綠化規劃和建設總體規劃,還認可了民辦公助、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并對各村進行互比互賽。借此機會,直力村又擴大了香榧的種植規模,現在達到了10600株。
柯城區林業局國土綠化科科長呂明亮說,“一村萬樹”行動,主張充分利用農村的邊角地、廢棄地、荒山地、拆違地、庭院地“五塊地”,“這樣不僅不浪費土地,而且還是一種低成本、可復制改善鄉村面貌的方式,比較容易推廣。”他說,“一村萬樹”行動得到了基層干部群眾的廣泛響應、積極參與,很快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認可,并在全市、全省推廣。
起步早的直力村,已經在期盼豐收。同樣是位于溝溪鄉的五十都村,干脆種了1萬多棵金錢柳,已經產生效益了。
“一村萬樹”種植的紅楓吸引了游客駐足拍照。
種下 一片致富產業
種樹的第一年,五十都村的村支書胡雪斌就從“搖錢樹”上“搖”下40萬元的銷售額。這是怎么回事?
“來,嘗嘗我們的金錢眉。”胡雪斌沖泡了一壺清澈茶水。這是用金錢柳(學名:青錢柳)的葉子制成的茶葉,他把這樹稱為“搖錢樹”。
金錢眉茶入口甘甜,回味無窮。“沒有加香料吧?”記者提出了疑問,胡雪斌說這是樹葉本來的味道。
為了打消記者的疑慮,他走到地里,隨手摘了一把樹葉,放在壺中煮。煮出來的味道依舊如此。
柯城區的“一村萬樹”行動主張各村種植3類樹,要么是適合本地的珍貴樹,要么是產出收益較高的經濟樹,要么是觀賞價值較好的彩色樹。但到底種什么?能不能種活?還是得慎重考慮。
胡雪斌在外做苗木生意多年,首先想到了有“搖錢樹”之稱的金錢柳。“這樹葉子富含微量元素,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經濟價值很高。”
胡雪斌現在還有一個身份,就是衢州市點街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長,這是由村集體占51%股份控股的企業,這家公司由村民和鄉賢入股,村主任任總經理,村里的會計擔任財務,鄉賢負責銷售。產生收益后,村集體與有股份的村民按51∶49進行分紅。
賺錢不等人,2017年點街公司一成立,就采購了制茶設備,安裝了冷庫,從福建請來制茶師傅,當年就摘了一批葉子,制成了茶葉,并取名叫“金錢眉”,價格每斤從200元到680元不等,當年營業額就到了40多萬元。到了2018年種第二批時,村民已經基本沒有異議。之前還有所猶豫的村民胡曉冬也入股了,他的地原本租給別人種西瓜,現在全部流轉給村里種金錢柳。
2018年,金錢柳達到了兩萬株,但生產的茶葉卻少了。因為要把更多的樹葉留在樹上。胡雪斌說:“從長遠看,3年后再考慮大量采摘。”雖然銷售額降到了30多萬元,但這是為了讓樹長得更好。
還有一些村,選擇了種樹造景,發展鄉村旅游,吸金效應同樣立竿見影。
七里鄉是柯城區最早發展農家樂的地方,農家樂生意雖然好,但到了冬天不得不面對淡季。七里鄉大頭村農家樂荷香院的經營戶邱岳明說:“7、8、9三個月忙死,冬天就在家里窩著看電視。”但這種情況在去年冬天沒有出現。2017年,大頭村種下梅花80多畝,大約1.4萬株,梅花盛開的時候,慕名來賞梅的游客超過6萬人次。
海拔660米的山上,種滿了梅花,被游客稱為“大頭梅嶺”,大頭村村支書賴承明說:“七里海拔高,梅花花期前后長達兩個月。以前也種梅,但只是沿著馬路,有空的地方零星種一點,也沒人管理。”后來大頭村響應柯城區“一村萬樹”的號召,將梅樹種在邊角地、廢棄地、荒山地、拆違地等,種植成連片的梅園。邱岳明說,去年冬天,淡季里每個月多了1.4萬元的毛利潤,淡季不再淡了。
梅花很美,而柯城的“一村萬樹”特色村中,還出現了櫻花村斗目壟村,海棠村前昏村等。在溪流和公路沿線,分別種上櫻花、浙江楠、紅豆樹、櫸樹,打造了“櫸樹大道”“水杉大道”及中央方村、荷塘村等多個“一村萬樹”特色村。
如今,柯城鄉村一年四季都有美景可以觀賞,荷塘村第一書記徐偉說:“‘一村萬樹’鋪就了一條鄉村振興之路。”村民投身觀光農業和休閑旅游業也更積極了。
“一村萬樹”美化了公路。 照片由柯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期待 一個美好未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但種樹的收益并不需要等樹長大。綠色期權,已讓樹的收益提前變現。
“有了綠色期權,現在就能賺錢了。”九華鄉范村村支書吳梅仙說。見到記者時,她剛剛送走了一位慕名而來的客商,“這位客商當場表示要認購3萬元綠色期權的資產包,還說錢馬上打我手機上,我連忙說這個不行的,讓他打到了村里的賬戶。”
吳梅仙說,以前浙江楠送給村民種都沒人愿意種,現在有了綠色期權后,村民都搶著種。說著,她指了指路邊幾株剛剛種下的浙江楠:“你看,就是這些小樹苗,也都換來了錢。”
10年前的春天,柯城區林業局引進了一批浙江楠用于九華鄉等鄉鎮造林,當時村民覺得它長得慢,沒人愿種。但是今年4月,村民方梅英夫婦借了三輪車,自己拉著浙江楠的苗回家種在了門口。
今年3月6日,柯城區“一村萬樹”綠色期權產品發布會在范村舉辦。方梅英說:“我在現場看見好多老板來買浙江楠,又不是立刻挖走的,我覺得蠻好,回家一商量就種了。”
柯城區推出的“一村萬樹”綠色期權模式,對于購買者來說,是對“一村萬樹”進行天使投資,買下未來的樹,對于村子來說,是賺到了現在的錢。“一村萬樹”綠色期權一推出,就吸引了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家庭和個人紛紛前來認購。
范村已經售出106萬綠色期權。衢州金色假日旅游公司總經理張龍認購了兩個資產包,他說:“旅游產業企業對生態發展有一定前瞻性,種樹就是種未來,將來我們會發展旅游和教育相結合的項目。”
截至今年4月底,已經有143家企業認購了柯城區“一村萬樹”綠色期權包176個,500多位個人認購了“一村萬樹”綠色期權單位1478個,認購資金達720多萬元。綠色期權所得,都會用于“一村萬樹”所栽種苗木的日常護理開支。
除了綠色期權外,柯城區還探索了其他將“一村萬樹”成果轉化為農民收入的方式。樹還未長大,怎么分錢已經明確,這讓村民吃了定心丸。
再過兩個月,直力村香榧就要迎來第一次收獲。青青香榧果長得像大青棗,謝富昌小心翼翼托起一個青棗大小的果實說:“9月10日左右采摘,加工的企業也聯系好了。”直力村采用了股份合作的形式,農戶以閑置地、拋荒地入股,香榧苗木日常的種植管理和未來的銷售則由村集體負責,將來有了收益后,65%收益歸村集體,35%收益歸農戶,農民還可以通過苗木種植管理方面獲得一定勞務收入,這樣一來,不僅村民多了收入,村集體也有了經濟來源。
“五十都以后肯定會發光。” 五十都村村主任陳江求一語道出了村民的心聲。除了成立公司帶動農戶發展外,五十都村也有更長遠的打算。今年4月,村里選派了20多位婦女,組建了旗袍隊,并請了老師來教茶藝,每人500元的學費都由村里承擔。“我總不能天天在這里泡茶。”胡雪斌說,五十都村圍繞金錢柳,正在打造種植、加工、苗木、茶葉、旅游、體驗等一體的產業。 大頭村也將梅花制成盆景出售列入了該村“一村萬樹”的未來發展方向。
除了門口地種上了海棠和苦丁茶,前昏村120余農戶紛紛拿出自家閑置地入股種樹,過去凌亂的村莊變成了美麗花園,該村也評為浙江省森林村莊,吸引了大批攝影愛好者。
種下萬棵樹,打造萬樹村,不僅有利于鄉村振興,而且重塑了鄉村精氣神。柯城區委主要負責人表示,鄉村振興的底子是產業興旺,底色是綠色生態。“一村萬樹”是鄉村振興的切入點,成為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的“點睛筆”、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營造文明和諧鄉風的“助推器”。
現在,越來越多的村開始種樹。浙江省還在2018年提出實施“一村萬樹”三年行動,要求到2020年全面完成“新植1億株珍貴樹”任務,全省每個鄉鎮都要參與其中,構建覆蓋全面、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鄉村綠化體系。
記者手記
喜看兩株梅樹的變化
于山
12年前,七里鄉農家樂剛剛起步,鄉里集中種下了第一批梅花,大多分布在道路兩邊。那時,我作為浙江省首批大學生村官,分配到七里鄉黃土嶺村(現在的桃源村),也在路邊一根電線桿的兩側種了兩株梅花。
那時,也有人提出要連片種植,但因為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土地的耕種和山林的收成,拿出土地種梅花顯得過于“奢侈”,最終還是沒有形成規模,只是零零散散種了下去。
12年后,我再次回到老地方,只見當年的小樹苗,已經長到兩米多高了。更讓我驚喜的是,因為有了“一村萬樹”,原本零零散散的梅花竟然變成了梅園,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賞梅勝地。絡繹不絕前來“打卡”的游客,讓七里的梅花村家家有生意,人人有活干。過去一到冬天就不得不面對淡季的村里人,也變得越來越忙碌了。
種樹是件再尋常不過的事,對于農民來說做起來也容易。樹種起來了,鄉村自然變美。而分門別類的樹種,又給各村留下了自由發展的空間,打下產業基礎;種樹,又和農村農耕傳統一脈相承,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種樹還是一個長遠的打算,前人種樹后人乘涼,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選擇,是一條可行的鄉村振興之路。
而對于過去主要依靠柑橘產業的柯城鄉村,“一村萬樹”也是一次換腦的過程。變化,不僅僅在七里發生著。在柯城,在衢州,在全省其他地方,“一村萬樹”既種出了美麗、扮靚了村莊,讓“樹在村中、村在林中,村中綠樹環繞”的夢想照進現實;也種出了財富,帶富了村民。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