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小雨,車子從江山市區出發,半小時后抵達張村鄉。繼續深入,山路蜿蜒曲折,沿途綠植蔥郁,兩側巖壁間蘚類、蕨類植物生長茂盛,每隔一段,便見瀑布飛花瀉玉……
約一個小時后,一棟藍白相間的房子映入眼簾,車子被攔在白色欄桿前,位于雙溪口村高灘自然村的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深坑口管理站到了。
管理員劉芝坤和吳康偉早早在門口相迎,碰巧,巡護員廖芝坤、劉光照剛剛巡山歸來,另有兩位巡護員,在家輪休。
深坑口管理站的兩位管理員、四位巡護員,都是雙溪口村人,他們早年下山搬遷,去年年底,不約而同選擇回到村里,參與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管護工作。
從砍山林到護生態
雙溪口村位于江山市東南端仙霞嶺山脈,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境內流域長30公里,全鄉山林面積13.3萬畝,人均30.3畝,而水田面積只有922畝,人均僅0.21畝。
“山多田少,我們山里人自古靠山吃山。”劉芝坤生于1970年,自他有記憶起,當地人以砍伐樹木為生。劉芝坤從事木材生意,同時持有狩獵證,生活富足。“幾起幾落,最好時,年收入有30多萬元,最差時,也虧了不少錢。”
本世紀初,江山市全面規劃生態公益林建設,雙溪口開始嚴格管控木材砍伐。同一時期,江山市開始實施下山搬遷工程。
掙脫了大山束縛的搬遷戶,通過辦廠、經商、來料加工、外出打工或就近打工等,拓寬增收渠道和發展空間。2010年,劉芝坤下山搬遷到長臺鎮,木材生意規模逐年減少。
2013年,雙溪口鄉并入張村鄉成為行政村。如今,雙溪口村常住人口不到100人。
2016年5月,江山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批建立,雙溪口村32000畝山林劃入其中。
2018年,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在雙溪口村建立深坑口管理站,劉芝坤主動報名參加。“我還是更喜歡山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終,憑借對當地地形和野生動物的了解,他從30多個報名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深坑口管理站的管理員。
每個人都是生態宣傳員
“2019.1.30,陰,上午9:45,江山中學一行五輛車、師生共23人意欲前往洪巖頂江浦縣委舊址舉行新年登高。向管理局匯報同意后放行,并提出相關要求。下午4:43出山,經檢查,沒有違規帶走保護區任何東西。巡護員沿線巡護,情況正常。”
“2019.4.5,小雨轉陰。早上6:06第一輛車進入,7:20以后開始增多,全天有32輛車,122人進入……因節前就開始宣傳清明期間,保護區內上墳不準點香燭、燒紙、放炮,很多農戶只帶了花卉,不知規定的農戶帶來的違規用品被暫扣……少數人員表示不理解……甚至有個別女的都哭了,但規矩不能改,經耐心勸說后,都配合工作……四名巡護員全部提前到崗。”
自今年1月到崗以來,管理員吳康偉在值班日記上詳細記錄著每一天的日常工作。“宣傳教育是我們的一項重要工作,很多老百姓起初沒有生態保護意識,經過我們反復強調講解,大多支持理解。”吳康偉說,周邊住戶不到100人,大多數是熟悉的鄉鄰,溝通起來也很方便。
宣傳生態保護,對吳康偉來說并不陌生。2005年,他擔任東積村(現為自然村)村支書,便積極宣傳生態保護理念,并帶領村民種植獼猴桃。
“2009年,我下山搬遷到碗窯鄉鳳凰村,仍常年往返與碗窯和雙溪口間,持續發展村里獼猴桃產業,2011年,全村種植獼猴桃800多畝,是江山市獼猴桃種植專業村。”吳康偉說,這幾年,由于缺乏勞動力和日常管理不到位,原有的獼猴桃產業逐年萎縮,不過,他還是時常回來走走。
“得知保護區招募管理員,我毫不猶豫地報名了。這是我們江山唯一一個森林生態和動植物保護類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作為當地人,我們有責任為其盡到義務。”吳康偉說。
情懷與危險并存
在雙溪口,兩名管理員長期駐扎管理站,每人每月有四天休息;四名巡護員,兩兩一組,一周換一次班。
“選擇回來工作是一種緣分吧,我大半輩子都是靠山林為生,早年做木材生意,后來當護林員,現在又拿生態公益林補償,”巡護員廖芝坤家有上百畝生態公益林,每年僅生態公益林補償款和保護區租賃金就能拿到上萬元。
“還是山里空氣好,待著也舒服,我愿意回來工作。”巡護員劉光照,下山搬遷到四都鎮,是幾人中,家離工作地點最遠的一個,為此,他專門在村里租了一間農房,輪到他值班時,便住在村里。
“巡護山林一般走林間道路,我們當地人通過標記,一般不會迷路。”巡護員廖芝坤打開手機上的軌跡導航,上面顯示著每一天的行走里程,14.5公里、13.7公里……軌跡蜿蜒曲折,卻很少重復。
“同巡護工作相比,每次去取紅外相機儲存卡,危險性更大。因為不少紅外相機處于叢林深處,根本沒有路可走。”廖芝坤講起一件驚心往事。
上月,他同巡護員劉光照、管理員吳康偉前往保護區核心區取紅外相機存儲卡,盡管身著長衣長褲,腳蹬長靴,一路上倍加小心,還是險些被毒蛇咬。“我光顧著腳下了,未曾想到,一條竹葉青卷在樹枝上,從我頭頂‘飛過去’,我再猶豫一下就中招了。”提起這段經歷,廖芝坤仍然后怕。
記者注意到,管理員和巡護員裸露的小腿上,遍布著大大小小的疤痕,多數為毒蟲所叮咬。
記者手記
完成采訪后,記者隨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監測科科長余著成前往更深處的龍井坑,山路僅供一車通行,異常顛簸,停車后,還需要步行一段距離。“這條路還要墊平拓寬,不僅方便巡護員工作,也為森林消防提供保障,此外,也方便里面的住戶出行。”余著成介紹,在龍井坑,常住人口只有6位。
在龍井坑溪畔一棟白色民房前,我們停下腳步,余著成說,他們已經租下這棟房子,準備在這里建一個管理站,便于巡護員中轉休息。
返回途中,在兩座大棚前,我們再次停下腳步,“這里是伯樂樹科研基地,計劃用于伯樂樹培育,同時也種植浙貝母等藥材,未來與當地農戶合作種植,增加當地村民收入。”余著成介紹,下一步,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同時,認真落實社區共建共管工作,注重在生產、生活等方面幫扶自然保護區內及周邊的群眾,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讓社區群眾得實惠,使保護區建設和群眾生活和諧發展,從而推進保護區建設。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