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聊過垃圾分類這一話題,那時垃圾分類尚未立法,所謂的分類不過是部分社區內的試點罷了。垃圾分類的好處人盡皆知,人們認可這種行為,卻很少有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效仿,“綠色賬戶”等獎勵機制,以實際性的獎勵為市民進行垃圾分類的動力吊著最后一口氣。
隨著7月1日新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垃圾分類再也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而是真正成為了一種新時尚。茶余飯后,上海人聊天的重點不再是生活、房價或是股票,而是垃圾分類這一熱門話題。
毫無疑問,上海是國內的國際化大都市,也是綜合素質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人講自律,即生活、做人講究一個“拎得清”:在能不麻煩別人的時候,盡量不麻煩別人;能不打擾別人的時候,盡量不打擾別人。這個“拎得清”放在垃圾分類上,面對那些在社區垃圾桶旁站著的志愿者阿姨,你倘若不做好垃圾分類就是給他們帶來麻煩,那可與上海人講究的“拎得清”背道而馳,變成“拎勿清”了。
當然強制執行的垃圾分類,著實讓一直以來“一股腦”式扔垃圾的上海朋友們措手不及。雖說早在2000年,國內就以開始垃圾分類試點,上海也是首批城市,但當時的垃圾分類淺嘗輒止,沒有任何強制措施?;叵肫鹱约涸哌^的大街小巷,垃圾桶早已開始分類擺放,“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標志貼在不同的垃圾桶上,可捫心自問,真正做到按照正確分類來扔垃圾的又能有多少人呢?沒有強制措施,二十年來,垃圾分類的腳步過于蹣跚了。
朋友圈上,有關于垃圾分類的段子層出不窮。人們困惑,一時無法弄清繁瑣的標準,因為干濕垃圾及有害垃圾的區分,有很多是單純憑借字意難以準確表述和概括的。但只要按照垃圾分類圖上所示標準略加研究,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難以言喻的抵觸情緒,只是意識和理念上的磨合期,這需要時間去調和。上海這座城市早已啃過太多的硬骨頭,蘇州河治理、交通整治、控煙管理如今早已成為這座城市的驕傲。如果說上海都做不好“垃圾分類”,那么很難想象能有第二座城市能比她做的更好。
有人調侃上海如火如荼的垃圾分類,當做飯后笑談,慶幸自己不會碰上類似的事情。這無可厚非,倉廩實而知禮節,垃圾分類并不會給個人的生活帶來任何便利,與之相反各項規定帶來諸多麻煩。但城市發展就是如此,社會行為對個人行為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約束,地區越是發達對個人約束也越多。拋開責任的自由是無理取鬧,有人愿意享受小城市的安逸,自然也有人樂于接受大城市的“麻煩”。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