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艷介紹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時表示,2017年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廈門、廣州等15個城市啟動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試點,截至2018年12月,試點城市共改造老舊小區106個,惠及5.9萬戶居民,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經過初步摸查,目前全國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涉及居民上億人,面廣、量大。“通過調研和過去1年多的試點情況看,這些小區可能已經建成20年以上,由于原來設計標準比較低,再加上維護、養護不到位,所以有幾個特別突出的問題。”黃艷說,一是管網破舊,上下水、電網、煤氣、光纖等設施缺失,老化嚴重;二是公共服務缺失,比如養老、物業、文化娛樂、健身、車輛存放等,尤其是一些老舊小區老齡化程度較高,特別需要電梯;三是公共環境較差,包括道路破損、秩序混亂、私搭亂建等。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做好2019年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通知》,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截至今年5月底,各地上報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17萬個,涉及居民上億人。
據了解,老舊小區改造將初步分為3類:一是保基本的配套設施,比如與居民生活直接關系的水、電、氣、路等市政基礎設施的維修完善。對于裝電梯不做強制,在居民都同意的情況下,可以支持加裝;二是提升類的基礎設施,包括公共活動場地,有條件的地方配建停車場、活動室、物業用房等;三是完善公共服務類的內容,包括完善社區的養老、撫幼、醫療、助餐、家政、快遞等設施。黃艷表示,考慮到地區差異比較大,各省份可以在此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和城市需求,來制定城市或社區需要改造的內容清單。
黃艷表示,即使對城鎮老舊小區實施了改造,如果沒有長期維護和運營管理機制,改造后的效果也難以長期保持。目前老舊小區居民往往沒有付費購買服務的習慣,實施改造后需要繳納物業費,需要思想認識的轉變。
黃艷表示,從試點情況看,要解決該問題,一方面需要做群眾思想工作,加強宣傳引導,提高老舊小區居民購買服務的意識;另一方面,發動居民理解支持,政府必須提供平臺讓居民充分協商,讓大家從開始就參與改造。
從試點城市看,根據小區居民意愿和支付能力等實際情況自主協商選擇物業模式,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不少已改造的小區物業費收繳率已超過80%,停車場收費率超過90%。
黃艷透露,下一步,要抓緊摸清各地城鎮老舊小區的類型、居民改造愿望等需求,在此基礎上明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標準和對象范圍。同時,動員群眾廣泛參與,保證改造工作順利推進,推動建立小區后續長效管理機制。此外,還將積極創新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投融資機制,包括探索金融以可持續方式加大支持力度,運用市場化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等。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