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據蘇州市吳中區消息,目前太湖養殖圍網的拆除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等待省級驗收通過。至此,始于1984年的太湖圍網養殖正式成為歷史。
太湖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水產資源豐富。太湖大閘蟹、“太湖三白”等水產均享譽天下。為實現太湖漁業的可持續發展,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江蘇省太湖漁管辦就開始在太湖實施封湖禁漁制度,太湖成為全國首個封湖禁漁的內陸湖泊。同時,政府部門也鼓勵漁民變捕撈為養殖,由此開啟了太湖的圍網養殖時代。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環保意識的提升,圍網養殖漸漸成為保護太湖生態的“絆腳石”。2007年至2008年,蘇州市的太湖圍網養殖面積被縮減至4.5萬畝。2017年5月,環保部對太湖水環境治理工作進行督導,要求加快太湖圍網清理拆除工作,對太湖蘇州市行政區域內水域4.5萬畝圍網要求在2018年12月底前基本拆除到位,2019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拆除任務。
吳中區太湖圍網養殖面積為27008.5畝。吳中區宣傳部工作人員表示,截至2019年4月30日,吳中區已累計完成破拆圍網1828個。目前圍網拆除工作已通過區級驗收。東山鎮位于深入太湖的東山半島上,當地居民世代靠湖吃飯,拆除工作涉及到東山鎮的1056個網箱(15畝/個),面廣量大。東山鎮副鎮長楊忠星說“我們花了半年時間進行宣講工作,讓大家了解到拆除圍網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水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令老百姓從一開始的不接受到逐漸理解?!?/p>
楊忠星介紹,圍網的拆除工作歷時一年半,要求“每一根毛竹每一片網都要拿上岸”,現在拆除已基本完成,正在進行收尾的無害化處理等工作。對于拆除的圍網,政府以每個網箱約50萬元人民幣的標準進行賠償。此外,對于失去了養殖圍網的漁民,當地還安排企業拿出一部分崗位進行定點招聘,并開展了專門的招聘會,為眾人創造再就業的條件。
如今行走在太湖邊,過去湖中密布的圍網已不見蹤影,碧波蕩漾的萬頃湖面直連天際。湖邊,枇杷樹和碧螺春茶樹郁郁蔥蔥,“經濟效益都很高”。
楊忠星表示,根據要求,沿太湖周邊三公里的范圍內都要實行退養還種。東山鎮正在加緊進行高標準農田和標準化大閘蟹養殖池的改造工作,預計年內完成。“太湖大閘蟹是好不容易形成的品牌,不能無緣無故的消失。雖然湖里不能圍網養蟹了,但今后我們還會采取‘人放天養’和標準化池塘養殖等手段養殖太湖大閘蟹,大家不用擔心以后吃不到。”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