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海寧市尖山新區(黃灣鎮)尖山村的果農馬建良,迎來了收獲的季節。
他的休閑觀光生態楊梅基地滿山紅果、遍地飄香。紫黑蜜甜的小炭梅即將落市,碩大飽滿的東魁又強勢登場了。從樹上摘一顆楊梅送入口中,鮮紅的汁水溢滿唇齒,清甜的滋味浸潤舌尖,直抵心脾。來自杭州的沈女士不禁感嘆,這是她二十多年來吃到的最好的楊梅。
“炭梅顏色發黑所以叫‘炭梅’,個頭小,泡酒最好。東魁個頭大,一顆20來克,晚熟,正當季,不過到月底也差不多了。楊梅的季節很短,就半個來月時間。”這段時間,馬建良和妻子金培芬忙得不可開交,每天清晨5點上山,下午兩三點才能吃上飯。不到兩周時間,夫妻倆已經賣掉了4000斤楊梅,家里每天都有擺放整齊的楊梅等著預約客上門。“都是電話、微信提前來定的,現在都不拿出去賣,沒時間啊。”
63歲的馬建良是尖山村第一個種楊梅的。1987年,原本種植水稻、棉花的他在報紙上看到臺州仙居楊梅賣出了一斤五六元的價格,還遠銷香港,就寫信給浙江省柑橘研究所求證,他曾在這個研究所受過種橘培訓。得到專家的肯定答復后,作為村小組長的他發動組里的農民種植楊梅。一開始只有3戶農戶礙于他的面子,將信將疑地答應“試試看”,他們從臺州買了幾百株樹苗,種在了家門前的大尖山上。“大家看我們的楊梅樹存活率還可以,加入的人越來越多,在山上種嘛,也不占田地。”7年后,種了一畝六分地楊梅的馬建良收獲了1萬多元。這“第一桶金”當年在小小的尖山村引起了轟動。
“好楊梅對生長環境要求還挺高,溫度要保持在25到30℃之間,太高結出來的果少,去年天熱得早,就影響收成。雨水多也會影響甜度。”愛鉆研的馬建良經常會給農戶們上課,“修剪和疏果也很重要,每個楊梅之間要間隔三厘米,枝條不能一層一層疊牢。”
如今,尖山村和附近的錢江村家家戶戶都有楊梅樹,是名副其實的“楊梅村”。
楊梅,在尖山人心中是招牌、是文化、更是情懷。一顆楊梅正在成為撬動當地旅游產業大發展、大提升、大跨越的支點。
據尖山新區(黃灣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尖山南側有圍墾的東西湖,西側有大海,沿海有大尖山、望夫山、高陽山等,在山頂上可以看錢江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培育出了諸如尖山楊梅、尖山枇杷、尖山桃子、尖山柑橘等品質優異、種類繁多的水果。四月杏子,五月枇杷,六月楊梅,七月桃子,八月火龍果,九月葡萄與提子,十月至十一月是橘子……這里一年四季花果飄香,水果種植面積達1.66萬畝,是浙北地區聞名的“水果之鄉”。
從2008年開始,尖山新區(黃灣鎮)已連續舉辦12屆水果采摘節。“從楊梅出發,把水果產業做強做大的同時,我們也在挖掘像種棉采棉、燒鹽制鹽等具有本地特色的農耕文化,做好藍印花布(拷花頭巾)、潮神祭祀等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還有‘樣板戲’、‘騷子文藝’等傳統曲藝,凸顯獨特的小鎮文化。我們這里不僅有好山好水,也有好吃好玩。”該負責人說。
去年,海寧旅游集散中心在黃灣建立了分中心,在保留原有水果市場功能的同時,新增游客接待、游客中轉、游客餐廳、旅游廁所、特產超市、旅游培訓等功能,進一步完善了當地旅游的綜合配套服務。去年,來尖山新區(黃灣鎮)的游客人數超1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8億元,其中農業水果采摘收入9000余萬元。今年初,黃灣潮緣風情小鎮正式被省政府命名為浙江省第二批旅游風情小鎮,寬塘和大尖山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
水果產業的大放異彩就這樣開啟了客在景里、景在畫中,清麗鄉情生態旅游的“尖山模式”。尖山正在通過水果產業與當地山水文化資源有效嫁接與融合,達到整體互推效果,為游客營造風光、人文、生態、美食多重體驗。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