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于望春工業園區核心區的WCH-07-U7地塊完成網上交易,成為全市以“標準地”形式出讓的首宗新型產業用地。該地塊比以往的“標準地”要求更高:入駐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須不低于每畝900萬元,達產期畝均稅收不低于200萬元,R&D投入不低于5%。
“標準地”不只是“地”,更是土地利用的全過程監管服務鏈,是提高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門檻、串聯項目全過程管理的軸線、保障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底線。
“在工業用地寸土寸金的當下,海曙推出‘標準地’改革升級版,有利于政府以市場化方式遴選更為優質的項目,讓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俊鳥’在海曙加速成長。”海曙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標準地”改革的背后,折射出海曙項目招引的優化與土地的高效利用。
以剛剛出讓的新型產業用地為例,該地塊將作為中新創智(寧波)產業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介紹,該產業園是省內首個由新加坡主導總體規劃、統一建設并整體運營管理的創新型產業園區,將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前瞻性科技研究,預計總投資150億元。
在省、市推進“標準地”改革的大背景下,海曙去年對照《寧波市產業用地標準(2018試行版)》,對其中不利于海曙產業優化升級、用地規模較大而產值較低、工藝技術落后的行業進行了限制,并提高了落戶項目的畝均固定資產投資、畝均稅收、R&D投入等指標要求。
與目前推廣的“標準地”改革略有不同,升級版的“標準地”改革將以市場化方式招引、遴選更為優質的項目。在承諾達成相關要求后,企業將獲得改革帶來的一系列紅利。比如,企業取得“標準地”后,辦理立項、規劃、施工等一系列手續,可選擇“承諾制”辦理模式,由窗口實行“一窗受理”后,即可開工建設,極大地縮短了審批時間。
在不斷深化“標準地”的改革中,海曙去年以來新增的14塊工業用地已100%按照“標準地”改革供地。這些涉及生物藥品制造、有色金屬合金制造等行業的項目,緊緊圍繞全區產業發展導向,緊盯畝均效益。今年,該區在推出升級版的基礎上,還逐步將“標準地”改革推廣至其他性質用地,全面提升區域畝均“含金量”。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