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新昌縣城40多公里的沙溪鎮董村村,鄉村旅游漸入佳境,去年村里的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5萬元。而就在八九年前,該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幾乎完全來自村里的花崗巖石礦,不僅收入單一而且因為石礦的開采,對當地的生態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董村村的變化,董村村黨總支書記俞春國用8個字做了概括:二次創業,盤活全局。那么,一個偏遠小山村是如何實現二次創業的呢?
一塊石頭到一條溪
董村村地處偏遠,村子沿龜溪江夾在兩座大山中間。上世紀80年代,董村村的村干部發現山上藏著一種優質花崗巖石材,但因為村里缺乏開采經驗,這種優質礦產資源一直沒有得到挖掘。
2003年,外地商人承包石礦創立公司,專門開發這種后來被命名為“沙溪紅”的石材。也就在那一年,董村村收到15萬元承包款。此后的六七年間,“沙溪紅”受到市場熱捧,石礦承包款水漲船高,董村村的年集體經濟收入也一下子增加到50余萬元,村民們也因此增收不少。
但看著一車車往外運的石材,俞春國心里卻生出一絲隱憂。“花崗巖是不可再生資源,總有開采完的一天,而且因為開采生態也遭到了一定破壞。”俞春國認為村子發展不但要算好經濟賬,更要算好生態賬。
2010年,距離董村村不遠處,有個奉化投資商建起了虎尾峽漂流,這也是新昌首個漂流項目,人氣很旺,俞春國叫上幾個村干部去體驗了一把。
正是這次體驗讓俞春國眼睛一亮,董村村里泄下自然村邊就是小黃山,上游有水庫,河道落差比較大,非常適合開發漂流項目。董村村對外發布了招商信息,很快引來了一個投資人。2013年,投資1200萬元,全長3.5公里的小黃山漂流正式開業。雙方簽訂了30年租賃協議,董村村每年有10萬元租金收益。
“小黃山漂流的建成是董村村二次創業的開端,漂流的高人氣讓我們意識到在石礦之外,農村也能發展其他業態。”俞春國說,董村村兩委干部很快達成了一致意見,決定發展鄉村旅游,走可持續的生態發展之路。
小黃山漂流開業的第一年,人氣異常火爆,3個月時間,有5萬多人次擁進里泄下自然村,不少村民在家門口支起一個小攤,賣起了農產品。
鄉村旅游激活全局
小黃山漂流成為董村村走生態發展之路的一個起點。
上接第1版 2016年,新昌啟動了鄉村旅游發展三年規劃,包括董村村在內的5個村打包申報省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助推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并獲得成功。“我們拿到了2000萬元的補助資金。”俞春國介紹,這年他們邀請專門機構對全村的旅游資源進行了全面梳理、重點打造,入口景觀、維則祠修復、農耕文化體驗館、里泄下自然村綜合設施、里泄下騎行專用車道、黨建廣場、小黃山古道修復等7個項目的相繼建成讓董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游客紛至沓來。如何讓游客留下來?董村村決定對村里的閑置農房進行集中連片激活。
第一個回到董村村的是鄉賢吳寶芹。吳寶芹是董村村的媳婦,1983年到上海發展,在建筑行業闖出了一片天地。得知家鄉的變化后,吳寶芹回來了,租下3個老臺門,建起悠然居民宿、村游客中心等。今年,吳寶芹又租下董村小學撤并后留下的閑置校舍,建起了國學館。
和吳寶芹同時來到董村的還有新昌民宿界“紅人”黃兆松,2017年,他租賃了里泄下自然村的廢棄廠房建“發現·沙騎”民宿;2018年,新昌縣自行車協會會長潘松華租下董村村閑置禮堂建起了映山騎跡民宿;今年,又有投資商投資800萬元在小黃山漂流附近建起了彩虹橋、搖橋等游樂設施;同時,董村村整治了小黃山漂流附近的小攤小販,統一建起了24個小賣部,有意向的村民可以租賃經營……
“截至目前,村里80%以上的集體閑置房已經被激活,去年村里游客接待量超過了15萬人次。”俞春國告訴記者,這些項目為村集體帶來了60余萬元收入。
就在董村村全力發展鄉村旅游之際,來自永康的能誠集團花2.8億元拿下了董村村花崗巖石礦的采礦權。俞春國要求對方可以適當開采但絕不能影響環境。之后,能誠集團老總多次到董村村考察。就在今年4月底,在新昌新一輪行政村調整時,沙溪鎮生田村、開口巖村、新宅村全部并入董村村,一條沿江分布的黃金合道將4個村子串成一條線,能誠集團于是提出投資5個億建立“大董村”旅游線的概念。
采訪結束,從董村村往新昌縣城走,連接省道江拔線和董村村的王金隧道已經打通,將于不久后開通。“今后進村出村更方便了,對集體經濟增收信心更足了。”俞春國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