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龍城東安置房項目
聯莊二區安置房項目
昨日起,濱江的聯莊二期整村拆遷已進入集中簽約環節,這意味著,再過不久,濱江最后一個城中村將徹底消失。
早上8點多,聯莊二期的居民來大伯就來到了拆遷指揮部,簽字、按手印,領取拆遷簽約順序號。“還不錯,拿到13號!”來大伯笑著說,“以后選回遷安置房,我們就排在第十三個挑,挺靠前了。”來大伯今年70歲,這是他家經歷的第二次征遷了。
地處江南大道和偉業路交叉口西北角的聯莊二期,可謂黃金地段,沿著偉業路向北可直達錢塘江邊,在建的地鐵6號線就在附近,浦沿街道聯莊社區、新生社區,長河街道的長一社區共175戶居民居住于此,周邊高樓林立,屬于典型的城中村。
這里自上世紀90年代經歷土地征收至今,已經過去20多年,來大伯和老伴朱阿姨指著家門口的桂花樹說,“房子建好時就種下了,如今小樹已經變大樹了!”
從“萬斤棉場”到“小香港”
來大伯打出生起就沒有離開過聯莊,在他的印象里,大約在40年前,這片土地都是以種棉麻為主的,“這里可是‘萬斤棉場’!”來大伯回憶,“那時這里的農民‘墊肚飽’,算是過得比較好的,當然了,跟現在沒法比!”
到了上世紀90年代,聯莊成了高新區第一批啟動城市化建設的地方,土地陸續被征用,聯莊的很多農民也成了居民戶。隨著高新區實現跨江發展,恒生、UT斯達康等企業紛紛落戶,聯莊也發生了巨大變化——2000年左右,很多居民跟來大伯一樣,都住進了多層民居,過上了“包租公”的生活。
來大伯家4層的小樓,房間多的時候,一年的租金能有五六十萬元,不少房客都是周邊打工的“技術員”!
住在聯莊的外地人,曾經把這里譽為濱江的“小香港”,那時這里一樓民宅是店鋪,下班的白領在樓下吃吃喝喝,放松過后上樓睡覺。社區書記韓虎根說,“這里本地居民才3200多人,外地人卻有15000多人!”
向城而生,聯莊居民將過上更精致的城市生活
看著一樓墻上張貼著孫子從小到大的獎狀,朱阿姨對搬離老宅還是覺得“不舍”,但她最終和丈夫決定支持拆遷工作。來大伯說,放眼濱江的未來,“不方便都是暫時的,未來的生活會更好的!”
盡管“包租公”的日子結束了,但來大伯很期待聯莊的未來,“在建的地鐵站旁,將有我們的集體經濟,三產搞上去,我們集體將更富裕!”
“四年內,聯莊的居民就能回遷,搬到新家去!”社區書記韓虎根對簽約的居民說,聯莊二期居民要住的安置房,“建得快、位置好,品牌代建!”據悉,這175戶居民將有兩處安置房項目選擇。
其中,寶龍城東安置房項目,位置是絕對的黃金地段,可建地上建筑面積約98000平方米,有100平方米、150平方米兩種戶型,目前已在樁基施工中。
另外,聯莊二區安置房項目,可建地上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目前已經完成總包代建招投標,方案設計優化中。
安置房建好前,聯莊二期的居民將住進冠二東片區塊的過渡房中。據悉,過渡房建筑面積約34000平方米,現在已經順利施工了。
值得一提的是,集中簽約當天,就有117戶居民完成簽約,超過總數的三分之二。社區書記韓虎根說,簽約這么順利,多虧居民們的支持和理解,“我們在拆遷工作中會一直堅持‘心系百姓、為民辦事’,堅持公開、公平、公正,陽光拆遷。整村拆遷不是‘拆后了事’,接下來,我們仍將積極回應居民訴求。”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