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浙江杭州塘棲鎮七孔古橋廣濟橋上游玩。
張振華攝(人民視覺)
江蘇揚州邵伯船閘擁有3座大型現代化船閘,曾創下日船舶通過量108萬噸的全國內河船閘最高紀錄。
張友國攝(人民視覺)
晚霞中的天津三岔河口,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處。
王 偉攝(人民視覺)
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的學生在表演《“秦俑魂”——獨輪車技》。
苑立偉攝(人民視覺)
江蘇無錫古運河段沿岸的燈影、古橋、民居構成了一幅天然的古運河民俗風情水上畫卷。
張立偉攝(人民視覺)
大運河水哺育了一大批心靈手巧的非遺傳承人。圖為蘇州吳中繡娘府向紅在飛針走線(二次曝光)。
周洪泉攝(人民視覺)
江蘇昆山周莊鎮鳥瞰。
李文君攝(人民視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為大運河沿線發展謀篇布局,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迎來歷史最好時期。
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全長近3200公里,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中華民族流動的精神家園,也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長河中展現巨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偉大工程。
“魚鹽聚為市,煙火起成村”的杭州,“堤繞門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漁”的揚州,“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的汴州(今開封),“沿溜入閶門,千燈夜市喧”的楚州(今淮安)……前人詩句中的古代大運河商賈如云,繁華熱鬧。繁忙的運河還帶動了沿岸城市的興起和商業的繁榮,吸引了大批操著不同語言的各地客商,運河區域漸趨成為各民族和諧交融的地區,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2012年,《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公布;2014年,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8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四十二屆大會,贊揚我國政府的探索和實踐對世界其他國家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具有積極參考價值。今天,隨著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大運河煥發出新的生機。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