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人人受益,也需人人參與,推動環境治理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參與,是我們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的關鍵環節。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日前,在嘉興市“六五”環境日暨第三屆環博會系列宣傳活動啟動儀式上,10個“嘉興市民生態環境巡查團”集中授旗。作為提升環保公眾參與“嘉興模式”的創新舉措,巡查團實現了五縣兩區及經開區、港區全覆蓋,今后,熱心市民只要報名參加,就有機會為嘉興生態文明建設當一回“啄木鳥”。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公共產品,既然是公共產品,便意味著每個人既是受益者,也是建設者。特別是進入新時代,群眾從“盼溫飽”轉向“盼環保”,從“求生存”轉向“求生態”,公眾環境權益觀顯著增強,環境訴求表達空前高漲。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國內許多城市,公眾參與環保的機制尚不健全,范圍較窄、途徑單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理應擔當決策者、管理者的主導角色,但如果任由公眾作為“末端參與”和“事發后參與”的角色長期固化,便會陷入單打獨斗的局面,不僅不利于科學決策和有效治理,還會導致環境信訪和群體性事件頻發。
公眾參與環保,既是保護環境的有效手段,也是公民享有良好生存環境的基本權利。這是過去100多年,發達國家污染治理的經驗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也證明,單靠政府自上而下的環保督查,無法覆蓋廣袤遼闊的國土,對花樣百出的污染行為的監督也捉襟見肘。只有廣泛吸納公眾參與,才能讓環境監管之眼無處不在,讓環境決策更加科學,形成政府與公眾共同治理環境的合力。這既需要培育更多民間環保力量,避免政府部門單打獨斗,更需要暢通渠道、完善機制,為公眾參與環保搭建更多“路和橋”,把生態文明建設變成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
作為浙江乃至全國率先探索環保公眾參與的地級市,以市民環保檢查團為代表的“嘉興模式”遐邇聞名。作為對原有“嘉興模式”的全面升級,“嘉興市民生態環境巡查團”有諸多創新:巡查范圍不僅實現對所有縣市的全覆蓋,各地分隊也參照“網格化”管理模式,拉開一張遍布嘉興各個角落的“天羅地網”;巡查對象不僅限于企業,而是突出排查黑臭水體、生活垃圾外運和臨時堆放點、餐飲油煙、焚燒秸稈、建筑揚塵、衛生死角等市民身邊的角角落落;對巡查信息的收集不再是填幾張表格,而是奔著解決問題,建立全市一體的信息收集匯總體系,并定期抽查復核。一言以蔽之,讓公眾參與環保的道路更通暢、形式更多樣、反饋更及時,讓每位市民都有機會為環保出力。
美麗嘉興,人人都是行動者。公眾參與環保的“路和橋”已經建好,每一個嘉興人都應該行動起來,把對環境問題的各種“吐槽”,轉化為扎實有效的環保行動,為建設藍天常在、綠水長流、魚翔淺底、繁星閃爍的美麗嘉興貢獻一份光和熱。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