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凍的夜里,多艘黑船有組織地在偏僻無人的河道里傾倒廢酸,導致水質總磷指標異常升高。因為這一項指標超標,地方政府埋單的跨界斷面補償資金僅2018年一年就達600多萬元。
更重要的是,非法傾倒廢酸的行為還會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總磷指標的波動是短期內的,但過量的磷最終會沉積到河道底泥里,對河道水環境、水生態造成破壞,埋下富營養化的隱患。
如果不是這些斷面正好建有水質自動監測站,如果不是監測數據異常波動引起了生態環境部門警覺,如果不是省市區三級生態環境部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積極查找污染源線索,如果沒公安、海事、生態環境部門迅速有效的協作配合,這起案件不可能偵破。
非法傾倒行為似乎是與化工企業長期相伴相生的一條“產業鏈”,從2014年的泰州1.6億環境公益訴訟案,到2016年2000多噸廢酸偷排入京杭大運河案,再到如今的新案,在貌似合法或者非法的買賣形式中,廢酸被悄悄地“處理”到我們身邊的河流里。而在這奔流不息的河水中,又有多少非法傾倒行為我們未曾發現。
從1997年《刑法》規定的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到《刑法修正案(八)》的污染環境罪,以及“兩高”環境司法解釋的出臺,環境污染入罪門檻在不斷降低,法律對環境污染行為的打擊力度在不斷加強。
“廢酸傾倒行為無異于投毒,是一種嚴重的環境犯罪行為。如果放縱這類行為不加懲處,我們的子子孫孫都沒什么希望了。”泰州1.6億環境公益訴訟案庭審中呂錫武教授的話言猶在耳。
如何精準打擊斬斷傾倒廢酸入河的黑手,如何鏟除這條廢酸“買賣”產業鏈的生存土壤,我想是這些案件留給我們更深的思索。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