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面對區域固廢處理能力不均衡的現實問題,將科學規劃固廢處理處置以及規范固廢跨區域轉移和處理處置納入立法目的。在此立法目的下,開展相關的體制、制度、機制創新和完善工作。
我國在后發追趕的工業化道路上,由于多種原因,產生了大量的工業和生活固體廢棄物。據統計,截至2018年5月,我國工業固體廢物歷史累計堆存量超過600億噸,占用土地超過200萬公頃。在歷史堆存的基礎上,每年還新產生數量可觀的固體廢物,帶來了很大的環境風險。
由于各地處理固廢的能力不一、成本不一,導致出現了一些跨區域非法轉運、非法傾倒、非法利用和非法填埋的違法犯罪事件。2016年啟動的中央環保督察和2018年開展的“清廢”行動,就發現了大量的固廢跨行政區域轉移和非法處置問題。盡管有關部門予以嚴厲打擊,但仍難以杜絕。
目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正在修改。筆者建議,在修改時要面對區域固廢處理能力不均衡的現實問題,將科學規劃固廢處理處置以及規范固廢跨區域轉移和處理處置納入立法目的。在此立法目的下,開展相關的體制、制度、機制創新和完善工作。
補短板,加強固廢處理處置能力建設和市場公平競爭機制建設
嚴懲重罰一般只能治標,但難以解決治本的問題,治本還得靠能力建設。因此,應加強固體廢棄物特別是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能力建設,包括新增處理處置場所,整體提升處理處置的科技含量,促進市場的公平競爭。
一是加強區域內和區域間的固體廢棄物特別是危險廢棄物處理處置能力的建設規劃。要摸清底數,結合各地的實際危廢產能,加強危廢處理處置能力建設,為企業守法創造就近有處理場所收納和收費合理等條件。
目前,從全國層面來看,危廢處置產能整體不足,亟須在現有處理處置產能的基礎上規劃區域性的危廢處理網絡。從區域層面看,目前各省份、各市級行政區域產廢種類和總量與自身的處理處置能力不均,一些省份某些類別有富余,某些類別有欠缺,而有的省份相關指標有富余。由于跨省轉移審批周期長,有的地方為了防止非法清廢或者不達標處理處置,禁止外省危廢轉移到本省,客觀上導致了危廢處理處置能力資源的浪費。
要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建議各地應摸清底數,深入分析設計處理處置產能與實際處理處置產能之間的關系。各省應立足于本地危廢的種類和實際產能,結合目前和今后的發展態勢,規劃合理的危廢處理處置設施和場所;對于未設立危廢處理處置企業的園區和城市,鄰近的園區和城市必須建有相應的危廢處理處置企業,并且簽訂有接納處理處置的協議,該協議須報共同的上級生態環境部門備案;鄰近城市沒有處理處置企業的,或者雙方未簽訂接納處理處置協議的,產廢的企業、園區不得生產經營;對于可以跨行政區域轉移的危險廢物,所在企業、園區和城市必須設立危廢收集和轉運的設施,并進行專門和全過程管理。
二是對現有危廢處理處置格局進行升級,為危廢的充分處理處置提供科技支撐。以前一些地方對危廢處理處置企業的監管不到位,導致一些準入的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良莠不齊,產生集中污染的風險比較大。目前是環保產業轉型升級的好時機,隨著資本大量涌入市場,有必要對一些落后的危廢處理處置企業和設施進行淘汰。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三是加強公平競爭,反對市場壟斷和價格壟斷,規范危廢處理處置的價格。由于市場壟斷等原因,一些地區危廢處理處置價格高企,不利于為實體經濟托底,還倒逼危險廢物通過非法途徑轉移到處理價格低廉的地區進行非法處理甚至非法傾倒。對此,建議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參考鄰近區域的危廢處理價格,合理規范本地危廢處理處置的定價行為。
實行全面和全方位監管,加強固廢跨區域運輸和處理處置的監管
一些地方由于地理條件和行政區域面積具有局限性,對于因為近期能力建設不足不得不外運處理處置危廢的,應予以全方位、全過程的監管。在監管措施方面,可以開展如下監管措施改革。
一是實施全過程全方位監管,即繼續加強危險廢物全過程的監管,尤其是加大源頭管理力度,加強產廢單位監管,保證危險廢物得到有效處置。危險廢物的全方位監管,包括危險廢物的安全生產監管和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對于危險廢物去向不明的,要予以回溯,嚴格查處。建議作出如下規定:對于產廢企業,如果不能說清危險廢物全部去向或者部分去向的,按照非法處理處置危險廢物追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于對外接受固體廢物的處理處置企業,如果沒有全部處理處置,不能說清危險廢物全部去向或者部分去向的,按照非法處理處置危險廢物追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通過健全規定,可以極大地減少危險廢物非法運輸和處理處置的現象。
二是開展審批監管和備案管理。在許多地方,跨地市開展危廢處理處置業務由審批改為備案,極大地盤活了一些地市的處置余量,緩解了所在省份的危廢處置壓力。
對于跨省級行政區域的轉移,業內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可否由審批制改為實施備案制;二是可否用嚴格的事中事后監管措施來彌補前置審批的不足。有業內人士認為,危廢處理處置的產業布局在一些地區特別是發達地區都已基本定型,沿海地區要靠自身解決處置問題,不論是從地理、空間和資源的有效配置上看,都有很大困難,因此固廢跨省級區域轉移和處理處置是必然的。但由于跨省級行政區域轉移的審批手續復雜,建議加強事中監管的措施,將轉運審批改為備案。
筆者認為,從更大的尺度上看,跨省級行政區域配置危廢處理處置資源是大勢所趨。如果各地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區域危廢處理處置能力規劃科學、合理,監管手段也到位,危險廢物跨區域轉移實行備案制是遲早的事情。但是目前這些條件都不具備或者完全具備,省級行政區域之間監管的能力和水平不一,全過程監管的尺度一致性難以保證,所以目前在全國層面對危險廢物跨省級行政區域轉移實行備案制,條件并不成熟。如果強推,只會總體上加大危險廢物跨區域轉移中的污染風險。
對于這一情況,筆者建議應靈活處理,設立以審批制與備案制并存的雙軌制度。對于危廢在臨近兩省域跨區域轉移和處理處置,如果產廢企業和接納企業合法設立,后者有充分的處理處置能力,兩省域對于危險廢物的轉移和處理處置可以實現同一尺度的全過程監管。經相關部門審批,可以將鄰近的兩省域對某些危險廢物的轉移和處理處置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對于備案制下的固廢產生、儲存、運輸、處理處置等活動,監管部門可重點抓處理處置企業的日常規范化監管,對轄區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流向、處理處置措施建立各部門信息共享的臺賬,健全可追溯體系,實行實時的全環節監管。在具體監管方面,對轉移危險廢物的跨區域轉移實施網上聯單制度,使可追溯制度具有可操作性。
三是推進信用管理和第三方支付。首先,對于危廢處理處置企業,應當實行市場淘汰制。從人才、技術、經驗和管理來看,雖然危廢處理處置企業的資質門檻高,但是很多項目的實施名不副實,從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清廢”專項行動的結果來看,一些項目違法違規嚴重。對于這一現象,相關監管部門應當建立銜接的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監管機制,對危廢處理處置企業實施定期考核和業績管理,并公告考核排名結果,實行信用管理。對于多次違法和嚴重違法的企業,對其采取市場禁限措施;對于信用良好的企業予以推介。鼓勵信用良好、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的危廢處理處置規模化企業,整合不規范的規模化以下企業,整體提升區域危險廢物處理處置水平。
其次,采取第三方支付的信用管理制度,即產廢企業將處理處置和運輸費用劃轉至相關監管部門認定的賬戶。如果源頭的產廢環節、中間的運輸環節和末端的處理處置環節全程都沒有發現違法違規的現象,運輸方和處理處置方就可以收到認定賬戶轉來的全部費用。如一個環節出現問題,費用就予以凍結。如出現違法傾倒和非法處理處置的現象,可以規定將其納入危廢運輸和處理處置黑名單。
銜接危險廢物跨區域運輸和處理處置的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監管體制和機制
2016年以來的中央環保督察和環境保護專項督查,整頓了“散亂污”企業,利于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安全生產形勢的鞏固和發展。同樣,安全生產監管也有利于企業的環保工作。建議生態環境部門與應急管理部門協同提升危險廢物處理處置方面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兩個部門無論是立法還是工作機制,特別是在化學品和危險廢棄物安全監管方面要進一步協調。危險廢物運輸和處理處置企業的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監管,應當設立統一的審批和監管信息平臺。通過協同配合,可以求得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監管效益的最大公約數。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