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早晨8點,路橋區嘉綠苑小區,市民張女士拎著2袋垃圾,來到小區垃圾分類亭。
刷卡之后,張女士在藍顏色的可回收區域,將礦泉水瓶投入“塑料”可回收物箱,易拉罐飲料瓶投入“金屬”可回收物箱。
記者問垃圾分類難不難?張女士笑著說,“只要按類別投放就好了,習慣成自然。垃圾分類產生的積分能換物品,家里已經半年多沒有買過牙膏了。”
路橋區環衛處主任張文旺介紹說:“積分主要根據可回收物的種類和數量來計算,比如100克的紙張就相當于10個積分,如果有100個積分就等于1塊錢價值相對應的一個物品。”
垃圾分類從源頭抓起。路橋區采取巡回宣傳、入戶指導等多種形式,讓垃圾分類理念深入人心。在各個小區、市場,環衛工人既當清潔工,又當勸導員,在責任片區“一對一”引導市民、經營戶做到精準投放,從源頭解決“不想分、不會分”的弊病。
前端分類,如何避免后續混裝混運?路橋區在原先投放46輛垃圾分類運輸車、運行4條分類清運專線的基礎上,再引入48輛全新的分類運輸車、新設16條分類清運專線,進一步增強分類收運能力。
垃圾桶放上傳送平臺,按下開關……在路南街道垃圾資源化處理站,保潔員李師傅熟練地操作“智能有機垃圾處理機”,他告訴記者,“經過處理變成有機肥后搶手得很,種菜、養花都可以。”截至目前,路橋各個有機物資源化處理站共完成約755噸易腐垃圾的就地處理、就地減量與就地資源化。
此外,路橋區還對燈管、電池等有害垃圾采取定時(每月10日)、定點、定人收集制度。通過各環節責任人簽字確認分類情況的可追溯機制,確保垃圾前端交付已分類、中端收運不混裝、末端處理非一“爐”,制度化壓實垃圾分類工作責任。
黨建引領、網格化管理、家校社聯動,路橋區聚合各方力量,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近日,路橋區路橋實驗中學親子義工服務隊利用周末時間,走街串巷向大家講解垃圾分類的小知識。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路橋區通過開展“學生+居民小區”聯動計劃,提升全民分類意識。
在路橋,垃圾分類成新風尚,市民王璐是首屆“臺州垃圾分類達人”,去年通過垃圾分類,共獲得積分29226分,折合回收廢紙290千克,相當于少砍伐5棵大樹,帶領家庭榮獲“2018年度路橋區垃圾分類回收最佳家庭”稱號。
據悉,路橋區分類收集覆蓋面達到85%以上;資源化利用率達85%以上;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