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智慧城市建設的主線多是從信息化角度出發,從信息的采集、分析、模擬到監測,進而對城市發展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全面了解、精準判斷、綜合管控,以達到理想的效果。與此相關,出現了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大數據以及時空信息云平臺、創新2.0、信息化與城市化高度融合等概念與方向。
不過,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看來,信息化建設并不是智慧城市的全部,至多只是城市管理的智能化。“這就好比醫生采用了最智能的檢查設備、最先進的計算分析和模擬技術,對病人的體征進行了十分系統的研究,并且基于成千上萬相關病例的數據,開出了治療疾病的最佳處方,并不能保證病人按期康復,更不能讓病人由此變得智慧,成為楷模、翹楚、精英、達人。”石楠說。
石楠強調,智慧城市最基本的一條應是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城市發展講求功能合理,不僅是產業結構、用地結構、職住比等諸多指標和數值在合理區間內的生產、生活功能和諧,也表現在城市的生態功能較為健康,綠化覆蓋率、各種污染指標達標等方面。
“信息技術的進步,可以幫助人們非常便利地采集數據,分析以上‘城市體征’是否正常。但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擁有數據只是為了反映城市的狀態,并不意味著城市由此就智慧了。就好比早在體溫計問世前,人類已經進化成恒溫動物了;體溫計的發明,并沒有帶來頭痛腦熱的消失。”石楠說。
遵循規律還有一點就是要重視對于城市發展階段的判斷。眼下不少城市正面臨“智慧”選擇難題,發展方式要轉型,如何準確定位、抓住機遇十分重要。走“智慧”的發展道路,重視資源環境承載力,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都是智慧城市原本應該遵循的原則。
同時,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一加一不等于二的現象在城市發展中普遍存在,解決結構性矛盾,需要理念提升和體制機制創新。如何在不斷選擇、逐步優化的城市發展過程中,讓城市學會思考,依托信息技術的紅利,提高決策選擇的科學性、適用性至關重要。
“總之,技術進步帶來了史無前例的創新,改善了大家的生活,但不能夸大其詞地技術至上和不計成本的技術作秀。建設智慧城市,重要的是循規律、練內功,是對粗放式城市發展的糾偏與修正。”石楠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