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5月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寧)文脈與思想,在綿延3200多公里的大運河上交融。連日來,首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簡稱“運博會”)在江蘇省揚州市舉行,沿線30多座城市的嘉賓暢談文旅融合,共議傳承發展。在這座古城內外,浙江也成了與會專家學者頻繁提及的熱詞。
一條大運河,孕育和滋養了浙江的吳越文化、江南文化,也為浙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今天,在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浙江應該如何發力?文旅融合的大趨勢下,如何讓運河文化融入當代社會?
運河之美
讓浙里風景引人矚目
在“大運河城市文旅消費論壇”現場,記者遇到了前來參會的嘉興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一行三人。該局產業發展與合作交流處的朱宇紅攜帶一份嘉興市大運河發展的規劃,和與會嘉賓們交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經驗。
“嘉興是一座大運河穿城而過的城市。雖然在歷史上作為漕運的主要功能已不復存在,但大運河(嘉興段)經過千年的開發與不斷提升,至今仍發揮著泄洪、灌溉和航運的功能。”朱宇紅告訴記者。
參會過程中,朱宇紅將向長三角地區的兄弟城市重點介紹嘉興著力打造的“一核十鎮百項千億”工程。“我們要進一步挖掘與弘揚江南水鄉文化,加強對運河沿線的歷史文化名城、古鎮保護與合理利用,打造10個左右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運河文化旅游特色小鎮。”
沿著古老的大運河,浙江之美聲名遠揚。當記者見到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時,他正在向江蘇的同行們推廣杭州市拱墅區打造的運河文化廣場。
這幾年,范周走訪過杭州的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我看到一座座老的廠房被裝點一新,重新發揮作用。我認為這一做法值得借鑒,文創產業理應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之中,為運河兩岸注入新的生命力。”
運河之韻
讓古老文化啟迪未來
大運河浙江段北接長江經濟帶、南連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大運河中全線通航、至今仍在活化利用的省段之一,承載著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生命力、浙江文化活力的重大歷史使命。
早在20年前,《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總編輯李栓科就已走過大運河沿線的多個城市,歷史悠久的大運河浙江段給他留下特殊印象。“先輩們利用水勢走向、地勢特征,甚至讓部分段大運河水由南到北逆勢而上,這一凝聚著智慧的做法令人驚嘆。”
千年運河文化綿延不絕,古老的智慧啟迪未來。李栓科說,直到今天,大運河依然是“自帶流量”的文化標識,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在歷史上發揮的政治、經濟、文化作用不可取代,大運河沿線的人們有責任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文化。
“大運河可能開辟了中國最大的文化旅游消費市場。”著名作家、運河題材小說《北上》作者徐則臣說,如果了解大運河的歷史,就會發現,大運河不止是一條河路。除漕運外,大運河對于中國的改變極其巨大,歷史上,不少沿線城市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
運河之活
讓中華文脈生生不息
在浙江,大運河文化遺產數量多、分量重,共有11個河段、13個遺產點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分別占全部遺產段和遺產點的15%和22%。但是,目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依然存在著文化遺產保護壓力較大、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力不足等問題。
如何讓大運河真正“活”起來?這是嘉賓熱議的話題之一。
身為大學教授,范周一直倡導青年在大運河傳承和保護中發揮作用。“未來,大運河的建設發展必然會掌握在年輕人的手中。我們應該鼓勵沿線高校的大學生做大運河的設計者、維護者。高校也應該把大運河的傳承和保護納入學生的通識教育中,把自己的產學研與大運河文化帶有機結合在一起。”
大運河南北貫通,穿越多個自然地帶、文化帶,李栓科認為,這一自然特征賦予了大運河天生的文旅融合優勢。“目前,大運河旅游應該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設計出形式多樣、分級分類的旅游產品,讓游客們體驗大運河從南到北的文化差異、風土人情。”
2021年,一座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落戶揚州。慕名而來的朱宇紅希望,“運博會”期間能夠學習、借鑒揚州保護大運河的經驗,充分挖掘江南大運河文化。目前,嘉興正在進一步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機遇。朱宇紅認為,這一國家戰略必然助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個整體的行動,我很期待大運河沿線兄弟地市一起努力,共同傳承中華文脈。”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