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視點
在生態環境“全球500佳”的柯橋區夏履鎮,有一所小學很“綠色”:引天然井水沖洗廁所,在洗手池和便池中循環利用,一年節水近450噸;環境教育長廊里設置魚缸,由孩子們管護,并做好日常觀察記錄;在校園內開辟“開心農場”,小學生變身“莊稼漢”,體驗種植的艱辛與收獲的快樂……
這所讓孩子擁抱自然的學校,就是夏履鎮中心小學。學校的“綠色實踐”已延續24年,先后8任校長“接力”推行生態環境教育,從而帶動學生整體素質優化。
教育改革吹響“綠色號角”
故事從1995年夏天開始,當時適逢教育改革,如何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全國的學校都在努力探索。作為一所山區小學,夏履鎮中心小學教育基礎薄弱,要想走出特色發展之路,談何容易。
“改革,要從已有的資源里尋找突破口。”時任校長洪志明將目光轉向校園外,他從夏履鎮秀美的自然環境中獲得靈感,因地制宜地啟動了“生態教育實驗研究”課題,提出“以全面培養學生素質為目標,改革生態環境教育課程,構建生態教育模式”的改革思路。
改革生態環境教育課程,洪志明從“滲透”二字入手。比如:學習《森林爺爺》時,可強調森林在戰勝水、旱、風災中所起的作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時,可告訴學生青蛙能防治蟲害,是人類的朋友。此外,通過課外書畫小組等活動,也可引導學生書寫生態、刻畫生態。
構建生態教育模式,是一項系統而持續的工程。如果將它比作一棵樹,那么生態環境教育就是主干,德、智、體、美、勞就是枝葉,主干與枝葉血脈相通,從而達到開枝散葉的效果。1995年,“生態課”正式開課;1997年,校報《綠色明天》誕生,少兒生態研究院成立;1998年,鄉土教材《生態建設讀本》出版……生態環境教育體系逐漸豐滿。
校園處處蘊含生態理念
從1995年至今,夏履鎮中心小學的校長換了8任,學校也遷址到新校區,但生態環境教育的接力跑仍在繼續。
生態廁所,是學校的環保參觀點。門口用綠色藤蔓和盆景裝飾,地面干凈整潔,幾乎聞不到臭味。學校德育校長周建國告訴記者,2015年8月,學校投資近20萬元進行“廁所革命”,除了立面改造和內部裝修外,還安裝了節能小便沖水器、智能大便沖水器。廁所沖洗的水源,來自學校后園的井水。洗手槽與大小便池連通,洗手水可二次循環利用。
鋤地、播種、填土、澆水……校園里的“開心農場”,種著土豆、大蒜、茼蒿等10余種蔬菜。周建國透露,老校區曾有一片“生態園”,設了葡萄架、鳥籠、魚缸、養殖籠以及各種花草,野趣橫生又寓教于樂。如今,新校區開辟的“開心農場”,由老師帶領學生體驗種植,既培養學生的綜合勞動技能和觀察能力,也讓他們從小養成愛勞動、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好習慣。
類似的地方還有很多。在環境教育長廊里,有一排以班級為單位認養的魚缸,小朋友會定期換水清理、觀察記錄;在“開心農場”旁邊的小樹林里,掛著許多小木屋或小草屋,這是學生為小鳥精心制作的窩;在學校餐廳里,有序排隊、小聲輕走、餐桌干凈、光盤行動,已成為常見風景;在各個教室里,用垃圾分類換來的多肉植物,裝點出美麗空間……
教育內容和形式更多元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校長李雅紅告訴記者,今年起,學校開發一系列“大美夏履”拓展課程,將地域生態、歷史文化都融入生態環境教育,讓孩子們在畢業后仍不忘那一縷鄉愁。
目前,學校已初步編寫了《尋味竹跡》《茶韻幽香》《古橋碳畫》《越王崢古村》《聽聽夏履古今事》等多本教材,后續還將編寫有關夏履的古詩、古井、古樹、古寺、古道等主題教材。“一到六年級的孩子,都會有相應的教材。”李雅紅說。
走出校門的社會調查,近年來頗受學生歡迎。這項活動由少兒生態研究院牽頭,學生根據感興趣的課題,自主申報研究員。記者看到一份“走進蓮東村 感受低碳生活”的調查報告,調查方案由學生自己設計,除了問卷調查,還有實地詢問調查,他們詳細記錄了調查數據,分析后得出結論,還給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通過探索和發現獲得啟發式教育,會在學生心中烙下深刻印象,也將影響他未來的一言一行。”李雅紅說。
這兩天,李雅紅還在醞釀一個新計劃:將生態環境教育與夏履鎮的美麗鄉村推廣相結合,讓“夏履十二景”所在村的孩子擔任旅游小向導。屆時,可與夏履鎮黨委政府合作,由孩子們向游客推介自己的家鄉。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