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在水濱村“浣紗亭”洗衣房前,幾名村民正在用彎刀清除花圃中的雜草,一旁幾個人忙著用相機和畫筆拍照、作畫。
“浣紗亭”前的這幅和諧場景,緣于路橋區文聯組織開展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這些天來,40多位攝影和美術工作者來到路橋區螺洋街道水濱村進行采風活動,用相機和畫筆記錄下水濱村的美麗一刻。
“這個地方我以前也來過,但沒想到現在變化這么大。”許多藝術工作者對眼前的變化很是感嘆。水濱村是在去年由峴頭林村和東風村融合而成的新村。自此,該村進一步加大了鄉村改造的建設力度,積極打造現代鄉村休閑體驗基地,村容變化翻天
水濱村村部后的“荷塘月色”區塊,一方荷塘,一座草亭,別有一番江南水鄉的韻味,是藝術工作者采風的一個熱門“打卡”的地方。“這里原來有違法建筑,雜草叢生,現在已經建設成為村里的一個亮點。”水濱村文書朱德根說。
朱德根的手機里,保留了數千張水濱村環境整治的照片。據介紹,自開展環境整治以來,水濱村共拆除違法建筑22000多平方米,清淤3500多立方米,實現綠化美化4000多平方米。
螺洋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王劍對水濱村的發展有著深入的思考:“在初步實現‘鄉建塑形’的同時,我們也著重抓好‘文化塑魂’的工作,從而為鄉村振興打造雙翼互動的發展氛圍?!?/p>
事實上,藝術工作者的實地采風,已經為水濱村挖掘文化資源、厚植文化內涵產生了直接作用。在采風期間,水濱村有著上百年歷史的新橋、太師橋等引起了藝術工作者們的興趣。著有《路橋的橋》一書的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張崇生說:“水濱村不僅橋多,而且歷史悠久,里面的文化故事值得好好挖掘?!?/p>
作為水濱村“文化塑魂”的一個組成部分,水濱村還結合文化禮堂建設,打造了村級“四德文化館”。在這個館里,不但介紹了村莊發展的歷史,而且收集了一些村民生活的老物件,讓人們從中尋到了文化、找到了鄉愁。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