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鷹。張正乾攝
“現(xiàn)在有不少拍鳥的人,他們?yōu)榱苏T拍會故意擺放樹枝和食品,就為了拍一張好看的照片而忽視鳥的生活習性,這種引誘拍攝的行為我覺得不妥。”作為“拍鳥大軍”的一員,北京市民張先生不禁吐槽起當下的拍鳥“亂象”。
春光明媚的4月,隨著各地“愛鳥周”活動的啟動,觀鳥、拍鳥等話題引人關注。可是,“拍鳥大軍”規(guī)模日益壯大,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也隨之而來。那么,究竟怎樣才是正確的“拍鳥姿勢”?由此延伸開來,拍攝野生動物,你還應了解哪些常識?
拍鳥頻頻“下黑手”
不文明行為屢見不鮮
早在2018年冬季,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一些“拍鳥”愛好者的行為就引發(fā)不小的爭議。
為了拍鳥,有人在固定好相機后,拿出一截碗口粗的樹枝和一大罐葡萄干,放在河邊。樹枝是他們用來拍鳥的“道具”,拍攝者在樹枝的分叉上綁了一個馬蜂窩,將葡萄干放到馬蜂窩里引誘紅嘴藍鵲過來。不到10分鐘,便有五六只紅嘴藍鵲飛來搶食樹枝上的葡萄干,拍鳥愛好者們立即按下相機快門抓拍飛來的紅嘴藍鵲。
同樣在冬季,在北京市昌平北六環(huán)附近長江街北側(cè)的一片空地上,有20多名攝影愛好者架著“長槍短炮”對著一根木樁,而在木樁上,正躺著一只已被凍僵的小白鼠,它被作為誘餌,引誘附近一只珍貴候鳥毛腳鵟前來撲食。
媒體采訪了“讓候鳥飛”公益項目志愿者谷軒,他表示,自己在此實地探訪了好幾天,“每天從早上一直到太陽落山,都有人在這里拍攝。” 為了制止這樣不文明的行為,他同“拍鳥”的大爺們產(chǎn)生過爭執(zhí),甚至報警,但是因為在拍攝中并沒有傷害野生動物的行為,森林公安也只能說服教育。
不文明拍攝行為屢見不鮮。在北京市門頭溝的大山里,有拍攝者為了能夠近距離拍攝到紅翅旋壁雀的魅影,故意給小鳥搭建了兩個“戲臺子”,上面用鐵絲、大頭針等固定好面包蟲,引誘鳥類來吃。
在北京大興南海子公園里,有攝影愛好者為了在白天拍攝到晝伏夜出的長耳鸮睜眼的照片,不停地踹鳥兒棲息的大樹,甚至用扔飲料瓶、打彈弓的方式驚擾它們。也有的人想在低一些的樹杈上拴上小鳥,引誘長耳鸮飛下來捕食。
愛鳥人士發(fā)現(xiàn),還有人為了拍攝鳥兒起飛的樣子,故意驚嚇鳥,有時候還會打擾到鳥兒育雛。
人為干擾鳥的生活
看似事小實則“影響很大”
“不要為了一件美的事情,而去破壞美。”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攝影愛好者張正乾看來,大自然有著天然不加修飾的美,野生動物同樣如此,應該保留它們最真實的姿態(tài),而不要人為地干涉。
張正乾向記者描述,自己有著多年戍守邊防的經(jīng)歷,對野生動物有著獨特的感情。在自己的業(yè)余攝影生涯中,為了拍好一張照片,不僅需要長久的等待,還需要保持一顆敬畏自然的心。
在一次拍鳥的過程中,他幾次走到跟前,又幾次退后,只是為了不打擾鳥媽媽喂食雛鳥。“等待也是值得的。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是一則故事,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見證。”
正因為擁有著愛護動物、守護自然的信念,與張正乾一樣的人們才會對不文明的拍攝行為更加“深惡痛絕”。
而在鳥類專家看來,人為干擾鳥的拍攝行為,造成的后果可“沒那么簡單”。
專家指出,誘拍投喂的食物與鳥類在野外正常覓食的營養(yǎng)結(jié)構(gòu)不同,野生鳥類在野外雖然也會撿食少量水果干作為食物,但誘拍所用的水果干糖分過高,長期投喂則會對鳥類的健康造成影響。
此外,長期投喂和近距離拍攝會改變鳥類的動物行為,對鳥類的生活習性產(chǎn)生干擾,時間久了鳥類會對人類的投食產(chǎn)生依賴感,變得不怕人,不會去野外主動覓食。對于一些遷徙的鳥類而言,如果看到某一地區(qū)食物充裕,便可能會長期停留,因此錯過遷徙。
谷軒也表示,他很理解一些攝影師,為了拍攝一張好的猛禽捕食照片而架著相機蹲守一天。但是如果為了拍照而不顧猛禽的習性,進行這種誘拍就不太合適了。“現(xiàn)在人工馴養(yǎng)的野生動物在放回大自然的時候,很難適應,就是因為人為干預過多。如果為了拍到一張好照片就這么投喂,讓這些猛禽過度依賴于人,它們自己的捕食能力也會慢慢降低,這對它們是非常不利的。”
專家建議,攝影愛好者拍鳥是其興趣愛好,但應注意要文明拍攝,并自覺遵守自然規(guī)律,不要為了一己私欲而去干擾鳥類的正常生活。
“我們也呼吁大家文明拍攝,這樣拍攝出來的照片才有意義。” 谷軒說。
此攝影非彼攝影
與動物“保持距離”也是種美
正如BBC自然紀錄片制片人大衛(wèi)·愛登堡爵士曾說:“偉大的自然影像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刻骨銘心的。它們可以成為美麗、奇跡和快樂的深厚源泉……這些影像告訴我們?nèi)绾胃惺芎蛯Υ匀弧!?/p>
如今,喜歡攝影的人越來越多,拍攝野生動物的人群也越來越廣。那么,究竟如何將自然真實的美好生態(tài)融入拍攝中?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熟悉又有點陌生的字眼——生態(tài)攝影。
生態(tài)攝影,顧名思義,就是以自然界的生物,包括各類動物和植物為拍攝對象,進行有目的的攝影創(chuàng)作。生態(tài)攝影涉及的范圍很廣,從植物到鳥類、昆蟲以及成群的野生動物寫真。生態(tài)攝影用一幅幅動人心弦的影像帶我們重回現(xiàn)場,透過照片,仿佛那些充滿靈性的動植物就在眼前。
而涉足這一領域,除了必須熟練掌握攝影技術之外,還需要具備自然專業(yè)知識。例如,拍鳥的人要熟知野鳥的生態(tài)習性,喜歡拍蝴蝶的人得清楚蝴蝶的生態(tài)特征,酷愛蘭花者得了解各種蘭類植物的生長習性與棲地。
就在不久前,臺灣自然教育專家徐仁修專門撰文談及生態(tài)攝影,他指出,很多攝影師為了得到唯美的影像,不在乎采用什么方式,例如擺拍、制造假雨水,甚至把不會反抗的小樹蛙等動物掛在絲瓜卷藤上。
“這樣拍到的影像當然很唯美,但在自然世界里不會出現(xiàn)這樣不自然的景象,而得到那張美麗的照片,代價可能是弄死一只小鳥。”
“生態(tài)攝影與藝術攝影不一樣,生態(tài)攝影的第一要求是真實。”持同樣觀點的蔣志剛博士在40余年野生動物野外研究考察生涯中,一直與相機相伴,他用鏡頭記錄下了自己的研究對象和自然風光。他分享說,野生動物存在一個感覺安全的空間,稱為“恐懼圈”。野生動物會自動與人類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當你接近或進入一只野生動物“恐懼圈”時,盡管我們只是想給它照一張照片,但它還是感到害怕,感到受到威脅。
該如何正確地拍攝野生動物?蔣志剛博士的經(jīng)驗是,在拍攝野生動物時,應穿迷彩服,或者是顏色接近環(huán)境背景的衣服;在拍攝野生動物時,從下風彎腰接近拍攝對象,不要站在高處,慢慢運動,接近動物,不要突然運動,驚嚇動物;在接近動物的同時,將照相機的長焦鏡頭拉到最大焦距,不時從取景框里觀察拍攝對象的大小。
親近自然、感受自然,與這藍色星球上的其他生命和諧相處,不妨就從鏡頭里的“不打擾”做起。
這份拍鳥指南
請收好
拍攝野生鳥類的準則是:鳥類的利益高于攝影。
■學會觀察鳥類的行為舉止。緩慢地分段、逐漸接近鳥類,隨時密切觀察鳥類,如發(fā)現(xiàn)鳥類出現(xiàn)防御狀態(tài),或者準備飛走,應停止接近或立刻后退。
■等候鳥類的自然行為再進行拍攝。不要為了拍攝“飛版”而驅(qū)趕鳥。
■不要利用鳥的天性。比如拿雛鳥當?shù)谰咭垣@取 “好”的拍攝背景。
■避免使用閃光燈。對于夜間活動的鳥類,閃光燈有可能會暫時影響到它們的捕食能力。
■禁止使用飛行器在鳥巢上方拍攝。飛行器的出現(xiàn)會引起親鳥和雛鳥緊張,甚至傷害到它們。
■禁止投食拍攝或使用活物誘拍猛禽。這會改變動物的捕食習性,或因誘餌本身的健康狀況問題,影響捕食猛禽的健康。
■禁止使用聲誘。尤其對瀕危鳥種或者筑巢地范圍內(nèi)的鳥嚴禁使用聲誘。
■不參與棚拍。棚拍不屬野生鳥類攝影范疇。
■與鳥巢保持適當拍攝距離。建議使用500mm焦段以上的遠攝鏡頭,并在掩體中完成拍攝。
■不要移動、剪切鳥巢周圍的任何物體。因為這些都有可能是鳥兒用來偽裝隱蔽巢穴的。
■依法拍攝。例如,拍攝國家重點保護的瀕危珍稀鳥種巢穴,需要得到相關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的許可。進入自然保護區(qū)需要取得相關管理部門的許可。
■制止不文明拍攝行為。攝影師之間應彼此尊重,互相監(jiān)督。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wǎng)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wǎng)站總監(jiān):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