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35名專職講解員,但是游客太多,人手還是不夠,得經常抽調志愿講解員。”第七屆北京農業嘉年華的專職講解員王海川笑著說,僅周六一天,就有約2.9萬人次入園,場面火爆。
本屆農業嘉年華打造創意農業景觀190余個,匯集農業優新特品種800余個,展示先進農業技術70余項。嘉年華共設置“三館、三園、一谷、一線”八大版塊,將舉辦63場包括科技科普、騎行、論壇等在內的共27項主題活動。這里薈萃全國農業精品、名優特產等,公眾可以體驗農事活動,參與互動游戲,既豐富市民的休閑文化生活,又展示了農業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成為農業游覽、科普教育的好去處。
體驗食物生產加工
孩子好奇老人懷舊
一位自然教育者曾問小朋友,蘋果、糧食是從哪里來的?不少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回答,超市里買來的??沙欣锏募Z食又是從哪兒來的,小朋友就說不上來了。
王海川認為,嘉年華的受眾中,有相當一部分正是這些城市孩子,他們對農業和自然的接觸比較少。“所以,我們希望嘉年華成為他們感受農業生產、親近自然的場所。”
孩子們格外喜歡農創風情館的稻夢鄉愁主題展區。在包湯圓體驗區,一群孩子圍在竹筐邊,迫不及待地從工作人員黃女士手中接過糯米皮,認真地搓起來?!坝袝r候我都來不及和糯米面團?!秉S女士笑著說,來往的小觀眾特別多,他們包得來勁,有的玩得都不肯走了。
在舂糍粑體驗區,一名四五歲的小男孩使出吃奶的勁兒,一次次舉起長度甚于自己身高的木槌,開心地舂著大石臼里的糯米。身高差不多的多名孩子則在一旁排起長隊,躍躍欲試。
這里的許多農事體驗項目是孩子們過去從未嘗試過的,比如搖水車、挑扁擔、推石磨、滾元宵、制作定勝糕等。新鮮有趣的項目,讓習慣了直接接觸農產品制成品的孩子們一窺農業生產的前端過程,感受勞動的快樂和食物的來之不易。
于孩子們而言,它們是勾起好奇心的游戲;于老年人而言,它們是喚起青春記憶的載體。
一位退休老人說,自己年輕時參加“上山下鄉”,到農場勞動,每天都會用上這些農具。一晃回城數十載,“好多年沒摸過這些物件了?!?/p>
據了解,本屆北京農業嘉年華僅互動體驗活動就有220余項,大大豐富了游客的參觀體驗。
普及動植物知識
飽眼福又長見識
“寶寶,該回家了。”鄧女士說。
“媽媽,再玩一會兒嘛。”玩得滿頭大汗的5歲小男孩說。
鄧女士感慨,起初幼兒園提出來此春游,她還擔心在城市里長大的兒子對農業活動沒興趣。沒想到,這里把科普與體驗結合、農業與生活結合、自然與科技結合的布展設計,讓兒子在玩中學,樂不思蜀。
比如,面積近6000平方米的自然奧妙主題展區,由昆蟲世界、昆蟲樂園、自然學堂3個區域組成,展示昆蟲活體與標本26大類100多個品種以及眾多奇特植物,直觀展現大自然昆蟲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倡導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理念。
鄧女士的兒子透過透明的玻璃展示柜,清晰地看到螞蟻筑穴打洞的過程,興奮地叫起來:“螞蟻在地下玩迷宮啊?!币晃患议L笑著感慨,在嘉年華受教育的不僅是孩子,也有和自然“失聯”多時的成年人。
農耕印記主題展區以農業文化遺產為主要內容,由“農耕傳承”和“農耕遺跡”兩個區域組成,采用景觀、實物及科普展示的多種表現形式,展示全球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展現9類91個我國農業文化遺產,重點展示15項傳統農業生產系統,在發展過程中先民們創造的農耕智慧。比如,浙江的“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就被制作成場館內的微縮景觀。這個系統倡導稻魚共生、生態循環,是環境友好的農業模式的代表。
嘉年華場館內共設置了2000余個科普知識點,讓觀眾不僅能飽眼福,還能長知識。我國的作物種質庫保存了多少種作物的種子,什么是雜交稻,昆蟲復眼放生價值有哪些……答案就在場館內的展板上,有興趣深入了解的游客,還可以掃描展板上的二維碼,鏈接線上的科普頁面。
3處“大不同”
助力打造升級版嘉年華
主辦方介紹,除了動靜結合地展示農業文化和自然生態,今年的嘉年華與往屆相比,還有3處不同。
一是其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和農特產品的展示,從去年的異域特色,到今年的中外融合,游客可在此了解到歷史上絲綢、茶葉這些農作物是如何經由“一帶一路”傳向國外,棉花等農作物又是如何被引入我國的。游客在實現中外特色農產品一站式購物的同時,還能感受農業歷史。
二是緊扣脫貧攻堅時代主題,在攜手筑夢主題展區,以北京對口支援的兄弟省區優質資源為主要內容,以創意景觀搭配實物展示的表現手法,展現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湖北、河南、河北7省區獨具特色的休閑旅游、農特產品、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優質資源。
三是突出昌平本地特色,推動全域旅游。草莓是昌平極富特色的農產品之一。本屆嘉年華向游客展示了百余種不同品種的草莓在大棚中的生長狀態,并參與采摘。沿著總長9公里的草莓休閑帶,還設置了5處特色休閑農莊,組織開展草莓飄香、草莓之旅騎行活動。
據統計,自3月16日開幕以來,第七屆北京農業嘉年華累計入園人次已超過77萬,總收入2810余萬元。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