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近日報道,某地開展舊村改造,大部分居民已經搬走,可村子眼下正加班加點開展下水道改造,工程將投入300萬元。有居民追問,村子即將全部拆除重建,重建后是否還能用上這些下水道?如果用不上豈不浪費?對此,當地相關部門回應稱,按照相關部門規定,只要存在合流混流現象,不論是否納入城市更新項目,均必須立即開展整治。而該村目前還住著人,會持續產生生活污水。
實事求是說,該地落實治污措施的態度是堅決的,應該予以鼓勵,但其看似符合規定的做法卻值得商榷。污染防治確實需要投入,不投入顯然不可能將污染治理到位。高投入治污,是否會產生高效益,村民對此質疑,這也無可厚非。
實際上,在筆者看來,這種做法有些生硬和機械,對于剩下的為數不多的住戶,一定要修建標準管道嗎?其實未必。待拆遷戶已為數不多,完全可采取簡易收集方式,比如建臨時收集池,定期用槽罐車運至污水處理廠處理,同樣能達到治污效果,并且成本將顯著降低。
當前,對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各地的態度和決心是堅定的。然而,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個別地方仍存在著態度重視、結果輕視的傾向,其中有些做法需要審慎對待。比如,有的地方環境問題被曝光或被上級部門要求整改后,屬地政府為彰顯高度重視的態度,往往在沒有查明問題根源、找準科學治污對策、驗證措施可行性有效性的前提下,就匆忙行動起來。一些地方甚至存在違反工作程序的情況,在治污項目沒有招投標的情況下,就邀請建設企業開展施工作業,這就為今后整治驗收、長效管理和工程審計留下了隱患。
態度影響治污攻堅的成敗,但僅態度上重視還遠遠不夠。如果沒有堅持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因地制宜運用整治措施,難免會導致財力物力浪費。因此,深化治污攻堅要以堅定認真的態度為首要,還要以事半功倍的治污成效為檢驗標準。立足本地實情,創新思維,拓展思路,采取針對性有效性舉措深化污染防治,真正讓治污態度轉化成可圈可點的治污捷報。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