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轉運車到居民家收集化糞池中污水。
新建了一體式戶廁凈化處置設備,廚衛污水、垃圾有專人回收……年過七旬的鄒維學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村子,會發生這樣喜人的變化。
相比以前把污水運到小菜園、清掏化糞池,新設備不僅節省了勞動量,更減輕了異味和環境污染。這些改變發生在黑龍江省磨盤山水源地源頭之一的沙河子鎮大柜村。
為讓市民喝上放心水,哈爾濱市每年投入資金用于水源地環境保護和衛生整治。近日,記者實地踏查了冰城人“水缸”周邊的環境保護和農村綜合整治情況。
10臺轉運車收集9村屯生活污水
從哈爾濱市出發,經過3個多小時車程,記者來到大柜村新建屯。因處在磨盤山水源地二級保護區范圍內,大柜村新建屯和周邊其他兩個村共“三村九屯”,成為磨盤山水源地保護區農村綜合整治的核心區域。
剛一進屯,記者就被一陣悅耳的音樂聲吸引。走近一看,原來是一輛污水轉運車正在居民家院外收集污水。當地干部告訴記者,轉運車開著音樂進屯是在提醒村民,“來收污水了”。
沙河子鎮副鎮長王沖告訴記者,在磨盤山水源地保護區外,沙河子鎮政府所在地,建有一座日處理能力達600立方米的污水處理站,去年9月末正式投運。同一時間內,“三村九屯”實施了“廁所革命”,當地政府為1492戶居民統一修建了一體式戶廁凈化處置設備。居民的廚衛污水,經過新建的化糞池收集后,由罐車轉運至污水處理站處理。
轉運車司機王海臣是沙河子鎮人。他的搭檔段德生負責收集、查看居民家污水處理池污水狀況。“我們還入戶為村民發放了名片,如果有清理化糞池的需求,24小時隨叫隨到。”王海臣說,各村污水轉運距離不同,最遠的村屯離污水處理站56公里。鎮上共有10臺轉運車收集污水,一車可收集兩三家約5噸污水,每車平均一天要跑兩三個來回。
水源地周邊村屯環境衛生大幅改善
接近中午時分,大柜村新建屯71歲鄒維學老人,早早地吃過午飯,準備收拾廚房。“我們喝的是最正宗的山泉水,比別的地方好。”居住地緊挨磨盤山水源地,鄒維學語氣里有掩飾不住的自豪感。
他說,以往在屯子里,夏天留著泔水澆園子,攢的農家肥都灑在院子里的小菜園。直到去年秋天,屯里進行“廁所革命”,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習慣被顛覆了。他坦言,起初自己很費解,“花這么多錢改造廁所,還派人派車收污水,耗時耗力還耗錢。不如給大家一筆安置費,都搬到鎮上去。”
但不到半月,改造完工后帶來的諸多便利,讓他態度大為改觀。“你別看這個裝置小,作用可大了。”他指著廚房里排水設施告訴記者,“這個白色的是洗菜盆,旁邊的水泥盆相當于地漏,有泔水直接往里面倒。污水能流到室外廁所下面的化糞池。化糞池的污水,每天都有人來收集。家家戶戶都比之前干凈多了。”
村民劉利國也有同感。去年入秋后,他成為新建屯的保潔員,負責公共區域保潔工作。半年以來,鄉親們都很支持他的工作,街道上的垃圾基本絕跡了。
記者走訪其他村屯了解到,目前,磨盤山水源地已增設防滲漏環保垃圾箱223個、大型垃圾周轉箱3個,配備垃圾清運車12輛。村民每天都把生活垃圾送到指定環保垃圾箱,鎮上垃圾清運車每天收集轉運垃圾、集中處置,實現生活垃圾的日產日清,讓冰城人的飲用水更有保障、更健康。
高清攝像頭全方位監控及時發現問題
為讓水源地水質更安全,磨盤山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內耕地落實農業“三減”措施(減少農藥、化肥和除草劑的用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建立畜禽糞便集中收集處理點,對畜禽糞便集中收集發酵后還田。
離開大柜村新建屯,進入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記者看到,一級保護區設置隔離防護設施,安裝了視頻監控系統。兩位保安對來訪車輛和人員登記后,才打開升降桿,允許記者入內。
記者又來到磨盤山水源地環境保護管理辦公室。一名年輕的工作人員正緊盯著大屏幕,查看監控情況。
據磨盤山水源地環境保護管理辦公室高級工程師董焱鑌介紹,目前,水源地已經完成了一級保護區內視頻監控工程建設,共布設了73個監控點位,對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實施24小時全時段、全方位地實時監控,并實現了庫區與市區遠程聯網監控,確保及時發現環境問題。
董焱鑌說,磨盤山水源地日供水量達到77萬噸,承擔著哈爾濱市約369萬居民飲用水的供水任務。哈爾濱市生態環境部門定期督促當地政府及林業部門,落實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主體責任,嚴控水源保護區面源污染,并建立了聯合執法機制。
由于目前正處于化冰期,工作人員將對水庫周邊及上游支流附近人口集中等高風險區域,增加巡查力度和頻次,對保護區內生活垃圾、污水收集轉運處理情況進行重點核查,保障水源水質安全,讓冰城百姓喝上放心水。
新聞鏈接
2018年
2018年年底前,黑龍江已完成108個地市級地表型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其中,包括哈爾濱市磨盤山水庫飲用水水源地內的交通穿越和生活面源污染問題。
2019年
2019年年底前,黑龍江省將完成縣(區)級地表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立、治”工作。并針對2018年已完成整治工作的17個市(地)級地表型飲用水水源地內的108個環境問題開展“回頭看”,嚴防已完成整治的環境問題反彈。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