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是我國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面積近60億畝,占國土面積的41.7%,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許多草原發生不同程度的退化。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系統也面臨著糧食獨大、糧草分離等問題。
“如果說森林是地球的肺,那么草地應該就是地球的皮膚?!痹诓莸剞r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賀金生看來,呵護好“地球的皮膚”,不僅可以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也能助力西部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蘭州大學組建,于2014年通過驗收并投入正式運行。該實驗室以草類植物資源抗逆種質創新與利用、栽培草地生態系統與食物安全、草地農業系統耦合與管理等核心科學問題為主要研究方向,發展草地農業系統理論,構建不同生態經濟區域優化模式,建立示范樣板,為我國食物和生態安全保障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雖然我們研究的是小草,但涉及多個學科體系,其中一級學科就有草業科學、生態學、畜牧學。”賀金生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實驗室以構建中國特色的草地農業系統理論與技術體系為目標,通過研究退化草地治理、農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改善來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
為“草生態”當“保健醫生”
年近古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南志標是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作為我國草地保護學教學體系創始人,他帶領團隊研究提出“不合理的農業系統”是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并建立了“合理利用與改良草地”的技術體系,累計治理退化草地2722萬公頃,占我國草地總面積的6.7%。
黃土高原退耕地恢復演替到原生植被需要40至50年,在漫長的恢復過程中,進行大規模的退耕還草僅依靠草原自身是不可能的。為此,南志標院士團隊提出,必須從改變農業系統著手,增加系統中人工種草的比重。根據這一思路,他們研究出了分別適用于我國北方牧區、農區和半農半牧區的草地農業系統,并建立了大面積的示范樣板。
實驗室科研人員還通過野外觀測臺站獲取的數據,揭示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適應規律。“草和人一樣,交流越頻繁,活力就越足?!?/p>
青年研究員朱劍霄每年中有近半年時間在青海省海北州的高寒濕地溫室氣體排放檢測平臺工作,“我們根據溫度和降水的變化,設置不同組合的參數獲得數據,揭示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協同作用”。這個看似枯燥乏味的基礎研究,目標是尋找未來氣候變化對干旱半干旱地區草地生態影響的規律。
記者了解到,近5年來,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國家和省部級各類項目300余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39項,軟件著作權9項;主持制定、修訂國家標準10項、行業標準4項、地方標準14項。
為“草家族”添新成員
草類植物資源抗逆種質創新與利用,是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近5年來,實驗室的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團隊收集、保存、評價了2000余份種質資源,通過審定牧草新品種5個,明確了100余種鄉土草種種子萌發和休眠的生態學特性。
5年5個新品種,是科研人員10多年如一日鉆研的結果。2016年登記為國審新品種的“騰格里”無芒隱子草因超級抗旱,近兩年被大量用于干旱地區草坪建植、高速公路護坡、生態修復和荒漠修復。
“1998年,我們的科研人員在內蒙古的荒漠草原上發現了這個品種,經過18年的馴化選育過程,2016年才通過審定?!狈N質資源創新與利用團隊成員張吉宇教授告訴記者,“騰格里”無芒隱子草為節水型超旱生的生態草和坪用型植物,可在年降雨量120毫米的生態區域正常生長。具有抗旱、抗寒、耐瘠薄等特點,并且管理成本低,已成功在甘肅民勤荒漠、蘭州北山邊坡、慶陽黃土高原等地區推廣種植。
長期以來,青藏高原缺乏優質豆科蛋白飼草,制約了畜牧業的發展。針對這一問題,南志標院士團隊先后選育了“蘭箭”1、2、3號春箭筈豌豆系列品種,可以在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區生長,同時適用于我國高山草原區和黃土高原區。
“春箭筈豌豆系列品種具有適應性廣、抗寒性強、營養價值高等優良特性,可作為優良牧草、冬季覆蓋物和綠肥作物,還可以用來放牧、青貯和制作干草等。其中,‘蘭箭’3號可以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上穩定生產種子,解決了在青藏高原不能進行豆科牧草種子生產的問題。”張吉宇告訴記者,在高山草原,春箭筈豌豆單播或與燕麥等禾本科作物混播,收獲干草,可用于家畜冬春補飼。在黃土高原,與冬小麥進行短期輪作,既改土肥田,也能收獲牧草。目前,已在甘肅、四川、青海和西藏等地區廣泛推廣。
此外,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還擁有農業農村部牧草與草坪草種子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蘭州)平臺,年均檢測量占全國草種子市場流通量近五分之一。
為“草經濟”找發展模式
郭旭生教授是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飼草加工利用團隊負責人,他還有一個兼職:甘肅定西市牧草產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
定西市屬于黃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溝壑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來,人工種草面積迅速擴大,超過300萬畝。2012年,在定西市考察的郭旭生發現,當地對苜蓿利用方式比較傳統:等到草長老了才收割,有的企業把干草加工成顆粒,這樣利用營養價值差,蛋白質含量只有10%左右。
被稱為牧草之王的苜蓿是高蛋白優質牧草,怎么高效利用,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與有關部門溝通后,郭旭生提出轉變利用方式,在苜蓿還是綠草的時候進行青貯,最大限度保存營養,通過商品化生產,讓飼草蛋白含量達到16%左右。2015年,定西市開始大面積推廣飼草青貯加工,并鼓勵企業引進先進設備。
“一噸苜蓿青草通過青貯加工,效益是干草的兩三倍,可以有效增加群眾收入。”郭旭生說。經過幾年發展,定西的飼草加工能力由幾萬噸迅速提升到100萬噸,在當地還催生出一批飼草種植、牛羊養殖、機械服務等專業合作社和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了群眾脫貧。
郭旭生還和團隊成員一起研發青貯保鮮劑、乳酸菌添加劑,降低了飼草加工成本。目前,他正在建議地方逐步改良苜蓿品種,“用新品種抗旱效果不減,一年能收割兩茬,蛋白質含量能達到20%左右”。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