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象山城區南大河、門前河等河道突然出現魚類大面積死亡現象,而此前從未發生過該類事件。這是咋回事?
工作人員打撈起大量死魚。(林航艦 沈孫暉 攝)
記者在該縣城區河道看到,死亡的魚類大多是超過1公斤重的鯉魚、鰱魚等成體魚。縣住建局內河處經過調查,發現此次河道魚類非正常死亡現象,系市民在河道大批量、集中式放生魚類,導致魚兒因缺氧、受傷而存活率低。據周邊垂釣者說,這些魚都是市場上出售的高密度養殖塘養成的商品魚。
縣漁業部門有關專家介紹,放生魚類不建議選擇人工養殖的成體魚,因為成體魚類在放生自然河道后很難存活。“最好選擇適應性強、需氧要求較低、成活率高的優質魚苗。”專家表示,小批量分多次放生,可以進一步提升魚苗放生存活率。
縣住建局內河處負責人告訴記者,城區河道雖不禁止放生,但建議市民要科學放生。放生水域應選擇河水流動性好、溶氧量較大、水質較好的水域。放生的魚類品種,要選擇本地魚類,如鯽魚、鯉魚、鰱魚、鳙魚等,可保證放生之后的存活率。切不可選擇外來物種如清道夫魚、鱷雀鱔等放生,以免外來物種入侵導致河道生態災害。此外,市民在購置放生魚時,一定要選擇健康活潑的魚類,禁止將病魚、死魚投入河道。
下一步,縣住建局將制定中心城區河道放生方案,規范放生區域、時間,放生魚的種類、數量等,科學打造放生引導樣板。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