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懷抱中筑一座山、營一片田、育一方錦繡”
【世園直擊】中國館里的“綠水青山”
遠望如一柄溫潤的玉如意舒展于青山綠水之間、半環形的木質輪廓勾勒出柔和蜿蜒的曲線;展館屋脊隆起,屋檐張開,兩端與層層疊疊的梯田相接,猶如一座飛鳥張翅輕落層層漣漪之上……
3月底,《工人日報》記者來到北京世園會園區中國館前時,展現在面前的是這樣一幅山水交融、建筑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畫面。
占地2.3萬平方米的中國館依水而建,西側是植物館,東側為“世界舞臺”草坪劇場,北側為景觀湖,南側與園區主入口相對,建成后呈現出抱月形,故而取名為“錦繡如意”,寓意吉祥如意。
作為2019北京世園會的標志性建筑,中國館即將迎接全世界的訪客。
“在自然懷抱中,筑一座山,營一片田,育一方錦繡是中國館的初心。”北京世園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中國館“本土設計”和生態優先的理念。
設計方介紹,以園藝為載體,中國館圍繞“天地人和”“惠風和暢”“山水和鳴”“祥和逸居”“和而共生”,依次布局。其中, “天地人和”以甲骨文、《詩經》中的植物等為素材,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展示天然質樸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惠風和暢”借助《千里江山圖》《富春山居圖》大型長卷展墻與鏡面裝置,以精美的押花、插花等工藝,結合現代多媒體互動技術,再現秀麗多姿的綠水青山……
在施工方的描述中,中國館內藏著的“綠水青山”更加具體可感。
“中國館70%都是弧形建筑,我們施工過程中克服了結構的超高、超大、超限等一系列技術難題。中國館不僅外觀恢弘大氣,內部結構也秉持智能環保理念,綜合利用雨水收集、生態滴灌等技術,營造區域微氣候,實現能源循環再生。”北京城建集團建筑部中國館項目經理周偉光說。
據介紹,中國館將以展示中國園藝為主。其最大亮點是,主張建筑與環境、場地、文脈相結合,大部分展廳覆蓋在梯田之下,減少建筑對園林的干擾,與大地景觀融為一體。
中國館在節能方面也不遺余力,屋面有太陽能光伏板,玻璃幕墻與膜結構組合形成保溫層更是減少了陽光直射帶來的室內高溫。諸多節能項目中,地道風實現了建筑制冷供熱的變革。
所謂地道風是指,通過將設備預埋在地下,在地面留出吸風口,按照室內所需風量將室外空氣吸入過濾裝置,去除塑料袋等輕質雜物后,經過地下8層2米管徑的管道循環運輸,實現冷熱交換,送出冬暖夏涼的風。最終用新風設備過濾成潔凈空氣后輸送到場館各處,成為中國館替代空調的重要制冷采暖設備。
據了解,目前在中國館室內裝飾裝修以及機電安裝工作已經完成,部分省區市的室內展區已經開始布展;在植物館一層溫室內,小葉紫檀、地涌金蓮、青果榕等珍奇植物已經陸續“進場”。世園會期間,植物館內將匯聚1000多種珍貴植物。
一個月后,人們將在中國館內領略具有中國氣派的“綠水青山”。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