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泉出山間。
涓涓細流匯聚成溪,山間落差賦予它們動能,在地勢可利用處,一座座小水電站順勢而起,將水流的動能變成電能。
據查勘,我縣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7.7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6.21萬千瓦。在歷史上,我縣先民就利用水力進行手工造紙,而新中國成立后,我縣重視水力資源開發利用,小水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蓬勃發展,進入新世紀后,隨著對生態保護要求的提升,小水電又迎來了一個改造提升、生態轉型的過程。
山岙戶戶電燈亮
1955年,我省發布《農村小型水電站建站工作綱要(草案)》,要求各地試辦農村小型水電站,并進行站址普查。
安吉小水電站建設自此開始。
1956年初,上級部門在報福鎮進行勘測設計,建造我縣首座小型水電站——機器碓水電站,經批準,該項目于次年1月開工,當地干部群眾土法上馬,使用木制壓力水管,建成了裝機容量20千瓦的小水電站。
1957年6月份,水電站正式投入使用,點亮了附近258盞燈,水電站附近還安裝軋米機進行大米加工,讓偏僻山村過上了“點燈不用油,舂米不用臼”的生活。
“山岙戶戶電燈亮”的事實,極大鼓舞了我縣各地群眾建造水電站的積極性。1958年底,僅報福片區就建成了15座小水電站,裝機容量達到266千瓦,報福公社被評為“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國務院頒發了周恩來總理簽名的獎狀。
在報福公社先進典型帶動下,截至1958年底,我縣共建成水電站76座,裝機容量1897千瓦,在建電站12處199千瓦。
1978年,賦石水庫開始蓄水,賦石水庫發電站也隨即投入運營,以賦石水庫發電站為代表,1979年我縣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超過上萬千瓦,1985年全縣小水電站已達到70座,裝機容量16152千瓦,年發電量6257萬千瓦,占當年全縣用電量的52.3%。
水電建設迎高潮
1991年,我縣被列入全國第二批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后,水電建設迎來高潮。
1994年10月,我縣水利通過達標驗收,截至2000年底,我縣共建成水電站108座,總裝機容量41892千瓦。
小水電的蓬勃發展,源于社會經濟發展、百姓生活改善、鄉鎮企業崛起等對用電的迫切需求。我縣初級電氣化的順利實施,促進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據統計,1993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比1989年增長了3.4倍,農民人均收入增長了49.8%。
“合理的電價機制讓我縣小水電得以健康快速地持續發展。”縣小水電協會會長徐建國說,從1991年以后,我縣多次調整電價,激發各方開發小水電的積極性,有力推動了農村小水電的建設。
據了解,1994年電價大幅上調,從原來的每千瓦時0.11元上調至0.39元,全縣小水電因此年增加收入近千萬元。
在水電建設的高潮過程中,我縣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讓水電發電機組趨于多樣性:木質水輪機變成了鐵制水輪機,單一的旋漿式機組變成了混流式、軸流式、斜擊式、水斗式、雙擊式、貫流式6種機組型式,幾乎包含了小型水輪發電機組的所有型式,我縣也因此被譽為浙江小水電博物館。
改造提升利生態
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小水電建設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在客觀上,小水電站建設阻礙了溪水正常流動,對河流生態造成了不利影響。
我縣“生態立縣”,進入新世紀后,小水電站建設迎來了改造提升。
2013年縣水利局對全縣范圍內的小水電站進行摸底排查,發現共有111座小水電站。
關停改造提升工作也隨即開始。“在歷史上,小水電站為我縣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但當前我縣休閑旅游蓬勃發展,小水電站不再適應當前發展形勢,只有關停或者改造提升。”水利局小水電管理總站站長陳昌林說,很多小水電站只追求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益,但不在安全生產上加大投入,導致現在部分電站引水設施安全隱患嚴重、機電設備老化,在汛期,防汛安全得不到保障。而在枯水期,引水發電又造成部分河流形成脫水段,影響自然水水生態系統的平衡。
2016年,我縣14個電站裝機容量在1000千瓦以上的電站,完成了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另外,技改增容4座,關停、報廢17座安全隱患嚴重、經濟效益差的小水電站,恢復減脫水面長度22.4千米,水面面積29.01萬平方米。
如今的遞鋪港河流通暢,兩岸景色如畫,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但在以前,由于水電站發電,河流經常斷流。在遞鋪港的源頭,鳳凰水庫通過生態電站建設,在壩下增設一臺裝機75千瓦、流量0.45立方米/秒的小機組,可保持24小時發電。而這股生態流量,實現了遞鋪港常年的水清、流暢、岸綠、景美。
目前,全縣范圍內正常發電的小水電站還有80余座。縣水利局在“三個一批”的基礎上,按照省定清理整頓方案,將繼續做好小水電站的綠色轉型發展工作。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