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杭州中東河‘古都韻味’綠道、運河古韻生態廊道、半山氧吧生態廊道、杭鋼懷舊生態廊道以及三江兩岸、環千島湖、富陽江濱大道等特色綠道交織成網,群眾最直接的感受是身邊環境的變化:城鄉生態空間的有機聯系增強了,獨特韻味的山水人文生態特色更明顯了,宜居樂業的慢生活走得更近了。”
“綠道,詮釋著杭州城市的品質和溫度。從城區到鄉鎮,從沿河、沿江到環湖、沿山,從公園景區到特色街區,3036公里綠道織線成網,讓百姓享受著新的生活方式:可騎行、可漫步、可賞景,幸福感油然而生。”
……
昨日起,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經濟日報等多家中央級媒體集體聚焦杭州綠道建設,刊發了關于杭州綠道建設的獨特經驗,描繪了杭城綠色發展方式與生活方式帶來的嶄新變化。
“杭州的綠道,就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之‘道’的生動實踐。”杭州市建委主任孔春浩介紹,自2003年以來,杭州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大力推進綠道建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加快建設“獨特韻味 別樣精彩”世界名城,打造展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窗口。“目前,全市已經建成各類綠道3036公里,初步形成了沿江、沿河、環湖、沿山、沿路、濕地、公園、鄉村等八大類型、‘一軸四縱三橫’格局的綠道網系統,已經成為杭州的又一張‘金名片’。”
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城市休閑新空間 市民出家門步行5分鐘就融入綠道網
“杭州對于綠道的布局建設起步早、規模大,2003年就已經明確在城市綠化帶內鋪設慢行道。”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03年起,杭州就圍繞 “八八戰略”先后實施了西湖、運河、市區河道綜合保護、西溪濕地綜合保護、三江兩岸生態環境整治行動,全面推進沿河、環湖、濱江、沿山、沿路、濕地等綠道建設。
一條條綠道,在全市遍布開來。
2007年,結合河道綜保工程建設,杭州專門制定了綠道網建設的1個總規和5個專項規劃;2011年,出臺《杭州市城市河道綜保工程設計導則》,明確將濱河綠道綠廊、慢行道、服務設施等設計列入河道景觀綠化設計的重要內容;2014年,出臺《杭州市城市綠道系統規劃》,明確杭州市綠道網總體規模為3100公里,總體密度達到1公里/平方公里;2016年,結合“十三五”發展規劃,編制《杭州市區綠道系統近期建設實施規劃》;2018年,結合“擁江”發展和迎接亞運會,又編制了綠道系統建設完善方案……
十五年間,杭州已建成環千島湖、三江兩岸、西湖、運河、湘湖、市區河道、登山步道等各類綠道3036公里,“一軸四縱三橫”綠道網基本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繞城以內的主城區,以西湖風景名勝區為“綠芯”,錢塘江、運河綠地為“綠帶”,河道沿線綠地為“綠脈”,各類公園綠地和廣場為“綠點”的城區綠道系統已經成網貫通。
據市建委統計,杭州繞城內綠道總長1211公里,密度1.51公里/平方公里。5分鐘可達綠道面積615公里,占繞城內總面積的76.5%,受惠常住人口已經超過300萬人。全域綠道總體密度達到1公里/平方公里,市民出家門步行5分鐘,就可融入綠道網。
不僅如此,“杭州在每一個重要工程期間,都作了針對綠道的規劃和導則設計,精心營造城市綠道空間。”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舉例,杭州中東河綠道從南宋皇城遺址往北穿過河坊街、慶春路、鳳起路等商圈,最后聯通京杭大運河。“我們通過暗挖地道,修建5座橋下棧道,貫通了沿河兩岸全線的慢行系統,串聯起了沿途8亭8廊,展現了87處歷史文化。”
點石成金,破壁飛去。
“我們在綠道規劃建設中始終傳承和包涵這座以西湖文化、運河文化、錢塘江文化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韻味。”市建委有關負責人同時介紹,目前,杭州已建成各類綠道3036公里,其中全市沿河綠道占比最大,約三分之一分布在河道綠帶內,其次是沿山綠道,占比近五分之一。在2017年、2018年第一、二屆“浙江最美綠道”評選中杭州有7條被評為“最美綠道”,在全省名列前茅。
串珠成鏈勾連山水的鄉村經濟新動力 一條綠道牽起一條產業鏈
綠道,不僅僅是杭州城市休閑生活的新空間,更成了發展鄉村經濟的新動力。
“綠道建設全面推動和帶動了鄉村游、景點游、生態游和健康游。”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三江兩岸”綠道,沿途設計了驛站20處、旅游碼頭10座,連接了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80多個旅游景點,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4個國家森林公園,以及5個城市,100多個鄉村。“這些景區與景點之間、村與村之間,通過綠道的貫通與連接,不僅形成了一條條旅游線、生態帶,更形成了一條條經濟產業帶。”
千島湖的環湖綠道尤為如此。
“環千島湖精品綠道主要由南線(淳楊綠道)、北線(千汾綠道)及千島湖鎮城區濱湖景觀飄帶組成,綠道規劃全長140多公里,已經成為中國最適合騎行游覽線路和中國體育旅游十佳精品線路,綠道串聯民俗、古跡、采摘、觀賞、運動等為一體的休閑旅游道路,是農民增收致富和經濟發展的綠色之道。”淳安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充滿了期待,“近幾年環千島湖綠道建設成效非常明顯,使更多的游客由過去的‘下湖游’變為‘上岸游’,推動了沿線各鄉鎮特色旅游、農業觀光游及特色農業鏈的打造。”
據了解,綠道騎行、精品民宿、文淵獅城等特色產品,帶動淳安縣2018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705.31萬人次,實現旅游經濟總收入191.5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69%、21.46%。
綠道經濟,油然而生。
在淳安縣安陽鄉,當地通過將沿山綠道修進村里,吸引周邊游客流入,帶動當地農家樂經濟發展;在臨安區天目山鎮月亮橋村、周云村,當地通過村與村之間綠道的貫通,共同打造村落景區,進一步豐富游客體驗,促進當地旅游升級;桐廬縣建設8條綠道,帶動深澳、荻浦、蘆茨等村的鄉村旅游火爆發展,促進當地老百姓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建德市和富陽區通過綠道連接新沙島、富春山居、梅城古城、玉泉寺等一批旅游景區,促進當地歷史文化旅游的發展……
“不同村落之間,因為綠道的打通,彼此之間的人流、客源可以交互和貢獻,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更好了,消費者的體驗更好了,就會有更多人愿意來,促進當地鄉村旅游增收。”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杭州的眾多鄉村,一條條串聯起民俗、古跡、采摘、觀賞、運動等的綠道,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經濟發展的綠色之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道經濟也進而成為“兩山理論”在杭州的生動實踐。
亞運時代全民健身的新風尚 今年還將完成新建提升400公里綠道
綠道,也已經和亞運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為了迎接亞運會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杭州人加入了健身的行列。可以說,在綠道休閑健身也逐漸成了市民‘迎亞運·全民健身’的新風尚。”市建委相關負責人感慨,隨著全民健身理念的養成,市民迎接亞運會的熱情也在積極影響著這座城市的生態綠道建設。
就在杭州推進城市綠道建設的過程中,很多市民、小區、企事業單位為上塘河、德勝河等多條沿河綠道建設主動“騰地方”,變小區封閉空間為市民健身、休閑的共享空間,以此打通了諸多綠道斷點,優化了城市濱水空間。
新一批綠道建設計劃,也正快馬加鞭。
目前,杭州市建委按照“因地制宜、功能延展、共享開放、可操作性”的原則,對綠道選線、慢行系統、交通銜接系統、沿線服務設施、標識系統等進行系統研究,制定的《杭州市綠道系統建設技術導則》已通過專家論證,計劃將于下月正式發布。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下一屆亞運會主辦城市,杭州今年將啟動實施“迎亞運·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專項行動,并列入了2019年市政府十大民生實事,將新建和提升改造健身綠道400公里,新建公共健身中心、健身廣場、健身公園15處。
“今年,我們將在2018年完成新建綠道175.84公里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市域綠道網建設,完成新建、提升改造400公里綠道”,市建委相關負責人同時表示,還將進一步推動錢塘江兩岸綠道系統全線貫通,在全域綠道中增加更多健身設施,打造成為全民戶外健身的重要場所,為迎接亞運會、助力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更多杭州樣本。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