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到環保人員就像老鼠見了貓,能躲就躲,現在,我們經常上門請教。”“以前感覺企業和環保人員是背對背的,現在感覺是肩并肩的。”……近日,記者走訪了兩家曾經上過環保“黑名單”的典型企業,而今,企業相關負責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他們直夸:“生態環境部門服務企業的工作做得真的好!讓我們意識到了環保不是枷鎖,而是助推器。”
這兩家企業,一家是位于嘉興港區的浙江佳潤新材料有限公司,另一家是位于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浙江奧冠薄鋼科技有限公司,都曾因環保設施不過關而被勒令停產整頓,也曾對環保工作有過疑惑、抵觸,而今,兩家企業皆“黑轉粉”,既是整改成功的標兵,又成為了環保工作的積極響應者、主動參與者。
“我們既要依法依規監管,也要有力有效服務。”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全省上下都在開展“三服務”活動,生態環境部門將在服務企業上進一步做深做實,讓服務更精準、更高效,努力讓更多上了環保“黑名單”的企業“黑轉粉”。
從曾經“因環保而廢”到如今“因環保而興”
“訂單很多,生意蠻好的。”盡管佳潤公司副總經理俞軼超現在的工作越來越忙,但心情越來越好了,“現在只需要安心管好生產,不用整天擔心有群眾舉報,這樣工作真的順心多了。”
回想試生產的那段時間,俞軼超直搖頭。他見證了企業“因環保而廢、因環保而興”的故事。
佳潤公司是2014年從外地遷入嘉興港區的企業,主要生產窗簾涂面布。2015年,工廠試生產,新的設備,新的開始,原以為一切都按部就班,沒想到,一開始生產就臭氣逼人,周邊群眾三天兩頭舉報,監管人員隔三岔五上門。檢查發現,企業新購置的兩廂式RTO蓄熱焚燒裝置燃燒不充分,導致有臭的廢氣排出,此外,儲罐等設備也存在“跑冒滴漏”現象,業內稱為“無組織排放”。于群眾而言,臭氣問題一天不解決,日子就沒法正常過。生態環境部門開出了罰單:停產6個月,限期整改。
于企業而言,這是一記重錘,弄不好,就辦不下去了。當時,企業負責人的心情糟透了:停產多一天,就多一天損失;這套存在問題的兩廂式RTO蓄熱焚燒裝置是花了180萬元新購入的,淘汰也是一大筆損失;怎么整改才能徹底解決問題,心里沒個準數……令企業負責人欣慰的是,嘉興港區環保局并非“一罰了之”,他們知道企業的顧慮,便專門請了本地、美國和臺灣的專家來幫助企業分析原因,論證新的解決方案。有了專業的判斷和指導,企業對于整改的路徑更清晰了,決心“改頭換面”,投入了780余萬元全面上新環保設施,這對于當時年銷售額只有幾千萬元的佳潤公司而言是一筆相當大的投入。
“由于環保標準大大超過同行,我們的生意比以前更好了,去年的銷售額比2013年翻了兩番,業內兩家大企業還成為了我們的長期合作伙伴,這是從前無法想象的。”俞軼超說,“在整改期間,多虧了環保局工作人員全程指導,給了我們很大幫助,同時,也讓我們意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我們現在是港區‘治氣聯盟’的網格主,成為了主動宣傳、參與環保的志愿者。”
從負面典型蛻變為主動整改的標兵
“現在,我們都是主動整改,且是高于行業標準的整改,我們不僅要讓周邊百姓和生態環境部門放心,也是為了贏得更強的市場競爭力。”浙江奧冠薄鋼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新華說道,“一開始,我們真的沒有這種環保覺悟,那時還被作為負面典型被媒體曝光。可以說,我們是在環保人員‘店小二’式的服務下成長起來的。”
奧冠主要生產彩鋼瓦,2008年時,租賃了其他人的廠房和設備進行生產,然而,那時候工廠幾乎沒有環保設施,臭氣擾民,周邊居民幾乎天天在投訴。因為整改不達標,企業還曾被封過一條生產線,這讓企業損失了不少。吃過了環保的“虧”后,2011年,奧冠建造自己的新廠房,下決心在新工廠里不能被環保設備拖了后腿。“因為我們入行不久,也不太懂這方面的環保知識,環保人員主動上門服務,給我們吃了定心丸。”張新華表示,購買的設備都是比較先進的,剛開始的幾年效果也挺好,后來由于設備老化等原因,有時候會有臭氣冒出。
“我們要主動改,否則就是拖死自己。”這是奧冠領導層的一致決定。從去年8月開始,公司主動停產兩個月搞技改,投入500多萬元購買新的環保設備,新設備一年的運營費還得花400多萬元,同時,停產的兩個月里,有小部分的客戶流失,銷售也減少了1億元。“但是,沒人后悔。”張新華堅定地表示,“企業要長期生存,環保設備一定要好使。再說,新的環保設備還能讓我們一年減少150萬元的能耗投入呢。”
尤其讓企業感激的是,在停產整改階段,生態環境部門邀請專家上門,為他們制定了“一企一策”,為企業的整改把脈問診、開出“藥方”,這為企業的整改指明了方向,避免了企業多走彎路。“我們要為環保人員的精細化服務點贊。”張新華豎起了大拇指。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